中午去领导家赴约,闲聊时领导讲到他近期听到的一个事情:
一个老人孤独终日,儿女们不常探望他,心寒至极。临撒手人世,把银行存款二十一万悉数取出缝入寿衣夹层,换上寿衣躺床溘然长逝。儿女办后事送去火化尸体,火葬场工作人员在作业过程发现异常,遂告知。儿女们面面相觑,悔不当初。
这是一个教人行孝的故事,真假不可考。领导感慨良久。
又列讲了身边几个类似事件,这里我也顺带说点我的看法。
现在许多老人精神世界寂寞空虚的确是个问题。但如果把解决这个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于儿女的行孝看望,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儿女有儿女的事情,照顾老人只能算肩上的责任之一,不可能把行孝作为生活的唯一内容。设若全力以赴行孝,必有其他角色不够尽职,为人夫为人妇,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师为人友,赚钱养家等等等等这么多角色的任务谁来完成。
做为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有必要培养自己的爱好,融入自己的圈子,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摄取他人可以代劳,精神生活的苍白虚无靠外界的热闹和几段暖心话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实际问题是许多老人所谓爱好也不过打牌下棋跳操,这还算好的,许多老人终其一生也不知爱好为何物,更遑论属于自己的圈子自己的精神世界。
他们习惯于东家长西家短聊闲话,夏天树荫下乘凉冬天靠墙晒太阳,买菜做饭洗碗刷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到他们的身影,我更多的视他们为一种活动的物体而非完整的人。或许更恰当的说,是趋近于动物本能的人。
他们当然过去是现在是永远是我们的父母,他们为我们生命的成长付出无数的精力,然而作为一个个体的生命,他们的生命状态太过枯瘪,太过粗枝大叶,这和年龄无关,和为不为人父母无关。
纵然每个层次的人都有每个层次的喜怒哀乐,对幸福的定义也各不相同,然而,用行孝让一个鲜活的生命陪伴另一个生命的空虚寂寞,这对于生命尚且丰茂肩上一堆责任的儿女来说未尝不是一种绑架。
在儿女关怀缺位的情况下,就有了下面的场景。
推销老年用品的人抓住老人们有钱有闲又寂寞的心理状态,提供个免费体验场所,服务要多热情有多热情,态度要多体贴有多体贴。最终成功完成产品的暴利销售。
你以为老人都傻么?他们真的相信那些所谓理疗效果吗?他们不傻,他们一万多买个价值千把块钱的床垫,他们上万元买套床上用品,几十元买块水果香皂,他们图什么?
第一,他们图个高兴。那些小服务员满脸笑容扑面而来,一口一个爸一口一个妈,喊得他们心里舒舒服服,他们十分享受这种心理按摩。这种暖融融的氛围如柔软的棉絮塞满他们太过富余的时间,他们感到大把的时间不再无聊无趣难以打发。
那样一个场合,空间里满是和他们一样的同类人,拉拉家常唠唠嗑,闲不闲淡不淡,好歹也满足点窥探别人世界的欲望,找到些可以比较可以八卦的参照点。如此,比人优越的地方优越感更确切,比人不如处也有了可以迎头赶超的方向。
这象人两条腿走路。独处时找不到突破口和方向,立在原地茫然无措,心中惶惶然如没有新鲜空气流通的房间般郁闷。现在有了参照体系,和作为参照物的人们之间彼消此长,一下都有了明确的前进目标,各种比呀晒呀,在那么一个圈子里刷刷存在感也算聊胜于无吧。
第二,潜意识中他们找到了一个体现自身价值的出口。素常用品,吃穿用度儿女们一应代劳,奢侈品和他们从小养成的节俭习惯尚未接轨,他们没有花钱的机会。潜在的价值观审美观没有适当的途径得以展现。
马斯洛著名的五个层次心理需求观点,其中之一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欢乐温馨的氛围中被奉为座上宾之后,自己做主消费一把,顿觉满面光彩,在一堆大妈大爷中赚足了面子,事件语言就是“看我过得多舒坦,自己想买啥就买啥,不愁吃不愁穿”。
人就这么虚荣,物质生活满足要求之后,他人艳羡的目光和赞赏就成了潜意识的心理要求。好听点是人的七情六欲,难听点是精神上的乞丐。
现在倡导女性双独立,经济独立,精神独立,其实不仅仅女性,所有成年人都该如此。每个人都是可以直立行走的个体,而不是依附于他人的与人共生。即使老人,不是生活不能自理,也要有自己独立的世界。
儿女探望是人之常情,但你不能把所有的期望冀求于外来的方向。老人自身世界的空虚寂寞与外部世界流向老人世界的热闹安慰,期望失望相差悬殊。
解决该问题从外围入手远远不够。
一个独立的人有必要自觉主动地去培养至少一个自己的爱好,这份爱好不需外力驱策你会自向趋近。以此爱好为轴心去构建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人群分物类聚,你会在散沙般的人群中,找到有共同语言的同类,然后有和有应,有真正的默契和共通,那种欢乐发自心底无与伦比。
话题回到开头那个老人身上,如果他有自己由衷的爱好,有自己独立的圈子,没有把排除寂寞的期望全部寄托在儿女身上,他何至于失望至极。
儿女有儿女的生活,和老人不见得都有共同语言。相聚时老人的愉悦不见得是儿女的愉悦。人和多数植物一样总是向光向暖向往欢悦。短暂的相聚是发自心底的欢乐,是亲情缺位时长积累到点后,一次内在亟需的喂养。当这种要求得以满足,人总会向往更新鲜更自由的环境。
而且,多数时候,儿女身上背负着养育下一代的责任,日常琐事难免。在自己的小家总有正在进行的事项要做。就算磨叽,在自己地盘上磨叽,也是一份闲适自在。
就算儿大女大,他在适合自己的圈子里呆着,岂不更舒适,外界环境顺应内心要求,内外一致少了别扭多了份惬意,非要和认知范围不同鸡同鸭讲的父辈呆在一起吗?这不是自私与否的问题,这是对人性的尊重,个体对自己生命质量的负责。
在英语中无“孝”对应的恰当词汇。孝完全是中国几千年养儿防老的养老模式产生的所谓道德文化,以此象一面玻璃墙挡在子辈们面前,让他们乖乖地被“优良传统”束手就擒,自觉抑制个性需求,以成全父辈要求为无尚光荣。
在父辈老人失去行动能力,发生交流障碍时,照顾老人,义不容辞。若非此,还是各就各位,自己打理好自己的一方天地,各自独立行走为宜。
权衡是个很重要的词,是个显示情商也让人易生纠结的事儿。也许在父辈盛年,就与时俱进和子辈相向融合,培育共有兴趣集合,丰富扩展父子父女关系带宽,于两方都是幸事。临到事上,少一份权衡的纠结,多一份自然共处的向往和不舍,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