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了很久,终于下定决心,把同学群都一一退了。
毕业的时候,班长匆匆忙忙组建了新群,把你拉进群去。
毕竟同学一场,缘分难得,以后肯定也要联系,所以你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起初同学群里还经常有同学们各自的吐槽,或是关于新环境,或是关于新舍友,或是关于新同学……大家迫切地希望从群里得到想要的存在感,认同感和优越感。
可是到了后来,这个群像是熄了灯的房间,没了声响,它悄无声息。有时候闲着无聊发一句信息,半天没人搭理。偶尔会有几条复制粘贴或者调查问卷,消息的最后一句总是:麻烦大家帮下忙啦,谢谢!
一生中,我们加入了无数个圈子,最终又逼迫自己逃离这些圈子。
网络上有一条很热的语录:
“人就是这样,先自己动手给自己画一个小圆圈,美其名曰人生规划,然后自己跳进去,在圈子里瞎忙。”
拿着手机,我们情不自禁点开了微信和QQ,刷一波朋友圈和好友空间,留下几个赞,证明自己的存在;
回到公司,我们情不自禁地凑到围成堆的同事身边,想方设法加入他们的话题,就算无话可说也要多说几个“嗯”、“对啊”;
周末休息在家,还没睁开眼就开始想,今天要做什么,要不要和朋友聚会,找谁更加合适。
我们拼尽全力加入了各种圈子,却逐渐失去了独处的能力。
宫崎骏大师的电影《千与千寻》中无脸男,他是真的想要和千寻交朋友,可是因为他和千寻的三观不同,千寻尽管表面上很友好地对待他,事实上内心却是畏怯的,她知道他们不是真正的朋友。
知名作家周宏翔说过:
“有时候,一群人聊的事情,其实你根本不感兴趣,但还是想插嘴附和,以为别人会因此注意到你,其实到头来,都是自己在演独角戏。”
所谓同学,不过是曾经坐在一起上课、放学,就算朝夕相处,也未必有过深刻的交流。
同学之间有过交情,却不一定有友情,有些人曾与我们亲近,有些人与我们渐行渐远,这些都是注定的,我们无需强迫自己接受彼此。
活在集体中,你得始终保持自己。
同学群聊天有一个共性,就是求认同。总有人认为他所持的观点是优的或好的,想说服别人,说服不了甚至会争执或争吵。达成共识或认同之后,群成员会有一种安全感,没有认同的话,心里会觉得别扭。
加入不加入同学群,没有统一标准,没有对错。有人喜欢,有人热衷,有人愿意在里面当观众,有人不喜欢要退群,都很正常。每个人有自己的个性和喜好,一切都是应该被尊重的。
只要觉察并不断进步就好。所谓进步,也不是要变得愿意加入所有同学群、融入到同学中去。有时候,融入是进步;有时候,敢于拒绝也是进步,依然是没有标准的事情。总之,要敢于做自己,勇敢无惧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