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 杜甫
我们在简书、在公众号、在各种博客的创作经常是为了传递信息、知识;得失成败不在寸心,而在读者。但是,无论今人古人,大家的最高追求都是一样的:让自己的文字与时代共存、甚至与文明共存。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来自读者的理解。
什么是理解:把自己的成果、论证、思考翻译成他人能看懂的文字。这项工作总是艰难的,无论写鸡汤、写新闻、写论文。我们不强求像白居易那样让街边老妪孩童都能读懂,但至少你能让目标读者群体看懂。那么,该如何做到呢?这就是本文讨论的课题。
- 注: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Joshua Schimel所著『How to Write Papers That Get Cited and Proposals That Get Funded』;你也可以把这篇文章看作是一篇读后感。另外,由于笔者专业是信息建模,引入了一些相关学科的简单概念来帮助理解。
1. 你可以从这篇文章得到什么
写作(本文的写作主要针对传递知识或信息的非虚构类文学作品)的本质是什么。
有效写作的基本原则。
有效写作的两步基本过程。
达成理解的基本概念:数据,信息,知识,理解。
2. 写作的本质
阿德勒在他的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用棒球对写作和阅读做了比喻:作者写作就像投手一样,要把球合理地发出去,读者作为捕手才可能接住。如果投递是失败的,捕手再怎么聪明能干都无法成功接住球。
只有先知道目标,才能理解原则和方法。
写作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交流达成一致。交流的双方是作者和读者。在这场交流中,作者和读者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不同的行动目标、不同的交流介质、对字词语法的不同理解、不同的知识水平等等。写作,就是弥补这些鸿沟的最重要一步。
具体到传递知识类作品(比如论文、报告、说明书、史书、新闻、甚至鸡汤)写作不仅仅是呈现作者的工作,而是通过凝练和强调,有效传递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比如科研论文中,作者不能只呈现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这些代表的是作者过去一年甚至几年的努力,但读者并不在乎你的努力,只在乎你研究的价值。所以,还要通过摘要、绪论、讨论、结论去实现对自己理论的理解,把故事讲得有说服力!
是的,写作,即使是科研论文或项目申请,都是在讲故事。讲清楚作者理解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故事的成败被三大因素决定:内容(什么样的东西有说服力)、结构(怎样组合内容使故事易于理解)、语言(怎样写才能引人入胜)。本文主要关注于内容。对结构的讨论请参见笔者之前一篇简书。至于语言,由于笔者主要关注英文写作,现阶段很难有靠谱的建议。
2. 写作的基本原则
第一原则,客观、专业、无偏见,正如优秀记者那样。这里提及记者,是因为也许你对”写论文就是讲故事“的命题感到别扭。很可能你把讲故事和虚构联系到了一起。大家都知道,记者的第一原则就是尊重事实,而优秀新闻又都是好故事。所以,讲故事和事实不冲突。科学家更要向那些优秀记者学习,保持客观、专业、无偏见。
第二原则,遵循科学的流程。当代科学家的基本任务是收集数据,提供理解。即使你要写个鸡汤,也要从一系列证据出发,让读者从那些证据中理解你的论点。这是一个四步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 数据:用于交流、解释、处理的信息表达。
- 信息:事实、概念、说明(我知道这个来自ISO的定义很勉强,这确实是最难定义的一个词)。
- 知识:基于推理的认知(有很多哲学家认为知识只存在于人的意识)。
- 理解:对某物某事意义的认识。
怎么理解这四个概念呢?
拿我最近的研究举栗子。原始数据就是我开发的数字平台和在项目中的成功应用案例。这些东西并不能说明我的科研价值 -- 无论是写论文还是在学术会议演讲,读者或观众要的是理解。总不能把代码、用户界面、使用说明、应用案例的成功情况一股脑地扔给读者。那么,该怎样处理这些数据呢?
我需要先提供这些数据代表的信息:我开发的平台是什么样的设计,是怎么开发的,又是怎样满足在实际的应用需求,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极少数情况下,如果读者足够了解我的科研领域或者正好是我的同事,他们从这些信息中就大概知道发生了什么,也知道了我的科研价值。何也?他们和我共享了足够多的概念(更准确的说法是"基模",schema,人类认知中的基本知识架构单元,认知心理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但这类人全世界不超过20个,我写文章不能只给这一小撮人看吧?
所以,我必须把信息翻译成知识。怎样做到呢?我需要把获得的具体信息,抽象、提炼成一般概念。并且这种一般概念需要让很多人看得懂,所以我必须从目标读者的知识框架出发解释一般概念。在现实写作中,我需要总结设计原则、开发过程、开发经验,需求特征、用户反应情况。但这一切的总结,都是在为最终的理解服务。
理解来自对知识的合理应用。作者必须说服读者,这些知识是对他们有用的。在我的例子中,我必须合理讨论这些知识对相关领域的意义、利用知识解释我开发的平台为什么成功、预测怎样满足未来相似的开发需求、讨论这套理论有什么局限性、甚至与其他领域的知识框架整合。也就是说,我需要指导一个很大范围的读者群体:他们理解了我做的事情有啥价值、该如何利用我的科研成果。
第三原则,先发散再精炼(Elaborate and slash)。就像是写一部小说,一开始先关注你的起始角色们(数据):仔细观察他们是怎么行动、怎么变化的、最终成了什么样子。接着从这些观察结果中寻找最重要的故事:犄角旮旯的一个异常值会让你成为一个新学科的开创者;一个论据的普适性也会让你的整篇文章失去说服力。最后,通过深思熟虑、探究重点,保证故事能自圆其说。(本文下一节将主要关注这一原则)
所有的故事都有角色。我们故事的主角常常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或矛盾。第一配角是数据。还有些别的配角,比如概念、系统、研究对象等等。请详细地讨论这些角色、用5W1H问他们、讨论他们(尤其是数据)这么做的原因。
3. 如何有效讲故事
- 发散。仔细“倾听”你获得的数据,它们也许是案例、实验结果、观察报告。
真正的“发散”意味着大胆地解读、甚至过度解读数据。思考一切相关系统与这些数据的关系;再思考那些最极端数据的意义;仔细探索你能想到的一切可能性。
无论如何,不要把数据套入结论,而要从数据得出结论。
正如Anne Lamott对作家的建议:不要为你的人物(即本文的“数据”)筹划情节!不要担忧缺少情节......情节会在人物关系的发展中水到渠成地浮现。
Any plot you impose on your characters will be onomatopoetic. - Anne Lamott, Bird by Bird
- 精炼。评估所有可能的解释,同时参考已有的相关理论。
- 拿起奥卡姆剃刀,找到可行的、最简化的核心理论。
奥卡姆剃刀是一种思考原则:"如无必要,不增实体"。我们从数据中获得证据,这些证据可以被很多推测出来的理论解释,请从这些理论中选择那个假设最少的理论。
- 根据核心理论,架构概念模型。接着讨论模型的质量;这需要评估模型预测未来、解释历史的能力。
4. 尾声
慎重对待自己,请从你的文字开始。文字是作家智慧的载体。科学革命发生于古腾堡之后不是偶然。智慧的广泛传播源于文辞的广泛传播。文章千古事。流传千古的,不一定是李杜、荷马、莎士比亚。卓越的知识类作品一样经得起时间考验:『修辞学』、『建筑十书』、『物种起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也许我们达不到这些巨人的高度,但这更要让我们慎重地对待自己的作品:尴尬的审稿意见会让你痛苦几天,尴尬的文章会让你痛苦一辈子。只有认真对待事实、对待读者,才算是认真对待了自己。
最后要说的,正如本文标题:好好讲故事。这是所有写作的开始。我们更应该意识到,作家是每个人的天然属性:当你和他人、甚至和自己交流时,一段话、一句话都是一个故事。最简单的句子结构,主谓宾,暗示着好故事的三个要素:主题、行为、重点(这不是玄学╮(╯_╰)╭,也许我会在下一篇文章解构段落与句子)。人人都爱好故事:合理的起承转合可以引人入胜、有效沟通。所以,人人都该学习如何讲故事。
最后的最后,上一个全文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