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壹默了然 图 | 网络
01
我曾喜欢追求仪式感,后来发现,越是花大力气打造仪式感的事情,越是没有做下去。
这些年,仿佛进入了全民健身时代,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人在打卡跑步,我也想锻炼了。
像我这么注重仪式感的人,迈开腿前,自然要装备先行。
先买运动服,不能是烂大街的牌子,不然怎么显示我的与众不同、品位不凡。
再买跑步鞋,先搞清自己是前掌着地还是后掌着地,选个心仪的款式。
再选个低调内涵的运动臂包,放放手机钥匙什么的。
听说跑步方法不对容易伤膝盖,还得研究一下跑步的正确打开方式,三大注意八大事项。
半个月后,终于万事俱备,打算明早开跑。
起来已是大太阳,不行,皮肤要晒黑的,为了保持美白,还是晚上跑吧。
到了晚上,穿好行头,打起精神,先来张自拍,郑重其事写上Day 1,票圈打个卡,收获点赞无数。
后来,你懂的,我的打卡,始于Day 1,止于Day 7。
也不是没有收获,至少对市面上的运动品牌做了个市场调查,挺长见识的。
不仅跑步,每逢一段感情破裂,无论男女,我都会有一个隆重的告别仪式,否则这事过不去。
一个人去过去的地方走一圈,写篇长长的日记,各种怀念各种总结,不把自己折腾惨不罢休。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当我不再折腾自己时,这事反而不知不觉过去了。
这些看上去很美的仪式感,除了浪费时间和精力,对事情毫无帮助。有时候甚至起到反作用,让你满足于形式,忘了本质。
于是,戒了。
生活慢慢开始变得简单而有效。
02
Jane的人生,处处都是仪式感。
她对自己珍爱有加,看书要冲好咖啡,不能是速溶的;写字要用LAMY,不能是一次性水笔;听英语要带降噪耳机,不能是手机附带的普通耳机。啧啧,真是太有范了。
她还有一个习惯,每逢要事,比如旅行、出差、聚会、开会、各种节日、纪念日、生日,必须要穿新衣服盛装出行,否则不能见人。
出门前的N天,她就开始焦虑,我要穿什么,家里缺什么,还要买什么。
但见她一直在买衣服,一直说没衣服穿。
不穿新衣服出门,她就会心里不踏实,就像司机出门没带驾照,没有安全感。
我想,放在古代,她肯定少不了要沐浴焚香,斋戒三日。
某日她在票圈宣告,我要开始学英语啦!
她换了副新耳机,报了个死贵的线上口语班,下载了N多的APP,什么郎易思听、英语流利说、百词斩、English Radio、BBC News、Magoosh、还有N多英文公众号,总之怎么流行怎么来,怎么高大上怎么来。
64G的手机内存明显不够用,臃肿到瘫痪了。
每天,她被屏幕上一长溜的APP和公众号上的小红点搅得快崩溃了,不点进去难受,挨个点进去又没时间看,纠结再三,最终批量删除,只留了常用的几个。
手机界面瞬间洁净了,她的心也定了。
虽然经常被仪式感折腾,不过,Jane说她很享受这种仪式感,这能令她心旷神怡,感觉自己在用力生活。
喜欢的事情,自然能坚持下来,仪式感也不例外。
后来她又宣告要学烘培了,买了一箩筐的烘培工具和原料,经过数次失败的尝试,终于在朋友圈成功发出了几张长得挺像曲奇的饼干图片。
她老公核算了一下,成本至少是丹麦蓝罐曲奇的五倍,对她说,我们家的经济要被你搞垮了。
她也过了兴头,于是那一箩筐的工具功成身退,被束之高阁,不见天日。
同期,有位不声不响的前辈,通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拿到了法国蓝带学院的高级烘培证书,在宝山开了家法式甜点店。
03
生活不免乏味和苟且,我们需要一些仪式感,让苦逼的生活看起来靓丽一些,诗和远方一些。
可是,太多的仪式感的背后,往往都写着一个“怯”字。你害怕自己做不到,拿仪式感来遮挡自己的不足,支撑自己的门面,以此自我安慰。
太多的仪式感,往往也沦为你给自己拖延的理由。它会慢慢吞噬你的精力,让你陷于华而不实的外表,无暇关注事物的本质。
真正做成一件事的人,几乎没有是靠打卡来完成的。
最好的仪式感,就是马上行动。不然时过境迁,你会感慨,仪式感很美,烂事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