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想要风险小,投入成本就要大
主讲:有书君
我先给你讲一个案例:有一个老板想要成立一家教育机构,可是他不愿多投资,为了节省开支,他找来了几个没有经验的销售人员,甚至连最为重要的师资,也是从师范学校刚刚毕业的学生中挑选出来的。这般随意的教育机构,水平可想而知。结果,还不到半年的时间,这所教育机构,就宣布解散了。
试问,销售人员不专业,师资力量不过关,这样一家教育机构怎么能撑得下去呢?到头来,这个老板不仅省钱的如意算盘落了空,想必还赔了不少钱。
其实,在教育机构成立之初,只需要在各个环节增派专业的人手,加大成本的投入,就会有成功的可能。前期投入也许会比较大,但这是有价值的投入,没有前期投入,就没有后期回报。然而,那位老板的眼界过于狭窄,想要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才导致了创业失败。
为什么说加大成本投入就有成功的可能呢?今天,我将会给你好好分析这个问题。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想要“空手套白狼”,殊不知,真正的成功一定是从计算好成本开始的。不论是人力心力还是资金,只有前期做足了准备和投入,后期才能事半功倍。
先来讲一讲的是汉武帝修筑朔方城的故事。
西汉元朔二年,匈奴左贤王部进犯上谷和渔阳两地。汉武帝派了卫青、李息两位大将突袭匈奴防守薄弱的河南,并一举击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南战役。不过,我们重点要讲的,不是这场战役,而是这场战役之后的事儿。
此战之后,西汉收复河南,汉朝的北部边防线更是往北推至到黄河沿岸。就在这个时候,中大夫主父偃上了一道奏折,建议在河套地区修筑朔方城。尽管朝中大臣纷纷反对,汉武帝依然听取了主父偃的建议。
他征调十多万民夫修筑朔方城,又修缮好秦朝时所建造的要塞,利用黄河天险来作屏障。这个过程很是艰难,水路运输的路程十分遥远,所需人力物力更是不计其数,因而耗资高达数十百亿,国库里的钱粮几乎都被掏空了。不仅如此,汉武帝还放弃了上谷地区的造阳县,任由匈奴占领。
乍一听,汉武帝付出的成本的确不小,不光支出了大量的人力和金钱,还丢了一个县。那么,他赔本了吗?答案是,并没有。
朔方城的修筑,一方面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城的直接威胁,另一方面,也成为反击匈奴的一个前方基地。它所起到的作用,并非单纯的金钱和人力能够办到的。虽然付出很大,但汉武帝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长治久安的稳定和发展,相对于一时的人力财力来说,必定是前者更有价值。
这个故事也恰恰告诉了我们,有时候成本投入越大,离我们的目标也会越来越近,而在关键时刻,我们更要懂得放,才能有所获。
我们再来看一看反面案例王莽的故事。
新汉末年,刘秀率领七千士兵战胜王莽的四十二万大军,这场令人瞠目结舌的奇葩战役,就是昆阳之战。
很多人都奇怪,王莽四十二万大军,是刘秀手下兵士总数的六十倍之多,就算闭着眼睛打,也不至于吃了败仗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来,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在打仗的过程中,刘秀一直处于冲锋陷阵的勇猛状态,这令将士士气大涨;其二,王莽的四十二万大军,可谓是千载难逢的猪队友。而在这两个原因之中,第二个占了很大的比重。
所谓猪队友,想必大家都能理解,就是专坑自己人。那为什么说这四十二万大军是猪队友呢?首先,他们并非精锐,而是关东地区临时调拨过来的普通徭役。关东是什么地方呢?这是一个税收颇高的地区,百姓们深受王莽新政的压迫。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四十二万兵士其实大多是被强行送过去的,他们心里对王莽充满了仇恨,试问,这样的一支军队怎么会为王莽卖命呢?
面对士兵个个骁勇善战的刘秀军队,王莽自然是要败下阵来了。可以说,在这场战役中,王莽并没有下够成本,或者说是下了无用的成本,这才让刘秀赢了昆阳之战。
想一想,你在工作中是否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明明觉得自己消耗了不少精力,却依然没有多少收获。这时候,你或许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付出是不是足够多?有没有做无用功?要记得,千万不要拿着没有价值的东西去凑数,因为数量再多也追不上质量。
所以你看,成本投入关乎着结果。越是精准的投入成本,越能够降低风险。职场中,尤其需要我们具备这种规避风险的能力,让投入的成本带来利益的最大化。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掌握降低风险的能力呢?
第一点,集中优势,加大成本。
汉高祖时期,韩信带兵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咽喉要地井陉口迎战。当时的韩信只有一万二千人马,单单从数量上来看,他取胜的可能性并不大。
然而,韩信是个军事奇才。为了打败赵军,他安排一万汉军在河边驻扎,列成一个背水阵,其余两千轻骑则潜伏在赵军军营四周。开战后,赵军直奔河边,驻扎在河边的一万汉军直面二十万赵军,毫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时,潜伏的那两千人马趁机攻进了赵军的大本营。赵军腹背受敌,很快就被打败了。
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是兵家的大忌,你为何明知故犯呢?”韩信笑着回答:“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所以说,打赢这场仗,韩信并非是侥幸,而是有原因的。首先,他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赵军固然兵马众多,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是对方比不了的。在当时的形势下,韩信选择了扬长避短,以计取胜。其次,他加大了投入成本。他将士兵们的退路阻断,其实就是下了最大的血本。这样一来,士兵们没有退路,便彻底激发出了士气,如此一来,赵军中计,韩信便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职场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对手,对方看上去占尽了优势,明眼人一看就是敌强我弱。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充分挖掘自己的优势,集中成本,以己强,攻彼短。如此一来,才会有赢的胜算。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点,前期要做足准备工作。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热衷于攻打匈奴,他在位五十四年,有四十四年的时间都在跟匈奴打仗。但他可不是盲目打仗,而是做了充足的准备。我们来看看为了攻打匈奴,他都做了哪些事儿。
首先,他任用桑弘羊理财,集中大量财富以供军需。其次,他善于凝聚人心,使全国上下都团结起来,迎战匈奴。再次,他善于用人,重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勇战匈奴大军。此外,他还鼓励朝廷备兵养马,并建立了与匈奴相匹敌的骑兵部队,升级战斗武器,用以帮助前线官兵战斗。
由此可见,汉军之所以能够击退匈奴,汉武帝当真是功不可没。因为打仗最需要的基础硬件和软件,他都已经提前想到并准备充分,既保证了战争前线的物资补给,又强有力地稳定了军心民意。
同样,在工作中,如果你想要接手一个项目,就必须要做足准备工作。因为,只有你对这个项目充分了解,才能在面对它的时候,想出基于各种风险的应对之策。
最后是第三点,戒骄戒躁,居安思危。
这里要提到唐玄宗。他是历史上颇有争议的皇帝,前期英明能干,使得国家稳定,百姓也安居乐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开元盛世”。然而,这也导致了他晚年的骄狂自大。在他执政后期,朝政日渐腐败,骄奢淫逸之风充斥在达观贵族之间,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也从此走向衰败。
如今想来,这段历史让人欷歔不已。其实,取得暂时性的成功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如何能够端正自己的心态,不被成功冲昏头脑。
唐玄宗作为一国之君,却被盛世之象蒙蔽了双眼,丢弃了居安思危的警惕性,听不进谏言,这就使得后期的朝堂缺失了纳谏之风,百官心态不正,从而导致了盛世的覆灭。推及到现在的职场环境中,如果我们想要维持不败的局面,就要做到戒骄戒躁,居安思危。
好,说了这么多,关于《资治通鉴》“想要风险小,投入成本要越大”这一篇,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吧:
首先,我们了解到,投资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要将失败的风险降到最低,那就要前后考量,做足必要的成本投入。倘若前怕狼后怕虎,舍不得投入,到头来不仅会投资失败,说不定还会赔上一笔。
通过汉武帝、王莽、韩信和唐玄宗的故事,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精准投入,降低风险的重要性。在职场中要想取得成功,我们可以试着掌握三个要点:一是集中优势,加大成本;二是前期要做足准备工作;三是戒骄戒躁,居安思危。
《论语》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要做好一件事,先要使工具锋利。在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更要明白,前期的成本投入尤为重要。正所谓,不要打无把握的仗,只有将前期的准备工作做足,增强必要的人力物力,才能在实行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阻碍。如此,风险会随之降低,成功的几率才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