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薪水翻4倍,听起来有些夸张么?然而事实上如果以4年前的薪水为基数,实际翻了12倍!
这绝对不是标题党!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一件事:选择。
有句老话叫“男怕入错行”,我的经历也印证了此事,这也是决定我们薪水最重要的一项选择 — “行业选择”。2012年-2016年,我先后经历了通信运营商-管理咨询-互联网三大行业的转移,如果在通信运营商的薪水是X,那么管理咨询的薪水则是3X,互联网行业的薪水就是12X,除了我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行业平均薪酬这个放大系数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关于“入哪行”的方法论
“不要频繁跳槽”这大概是每个老板都喜欢植入员工大脑的“骗局”,对于时长总结反思的人来说“不要不经缜密分析就跳槽”才是我们这些“践人”该警惕的,下面就是缜密分析的过程:
薪水即公司对我们的报价,为什么各行业的人均薪水差距那么大?为什么各行业的市场规模差距那么大?—这都决定于供需!
调高自我价格的正确姿势是什么?—深刻理解价格乘法公式&懂得如何快速分析供需的方法。
1.价格公式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高中政治课本中所学到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受供需影响”会让人有一个误导:认为价值的重要性真的是远大于供需,其实两个因素是乘法关系,价值大多是你对你自己定义,而供需则是外部世界对你价值的定义,并最终演化成“价格”。
价格=价值✖供需放大系数
而供需放大系数可以从0到∞,也就是说即便你的个人能力全球无敌,服务到了错误的行业/组织,一样只会被“贱卖”,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抱怨“我的价值无处安放的原因”!
因此,价值这个概念必须加供需二字做定语,也就是你在“某个行业”&“某个组织”的价值,就是你的价格!
2.如何快速的分析供需?
供需,在企业战略领域有一个衍生词叫“市场”,而对供需进行的分类就叫“产业”
因此,分析供需,其实就是在做产业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个产业的市场在未来某年-某年究竟有多大?
而我们的公司就是整个产业的一个衔接点,这也就是“男怕入错行”的原始逻辑
供需放大系数∝该环节市场规模增速=产业整体市场增速*本环节结构占比增速
利用上面的公式延展它的前置问题:
1)这个产业的商业模式什么?谁是供货者?谁是用户?谁是付费者?
2)这个产业的未来市场规模曲线是怎样的?产业市场规模依赖的前置条件是什么?这个前置条件未来的发展前景怎样的?
3)产业各环节的利益分布怎么样,能否找到市场规模(定价权)增长最迅速环节?
具体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商业画布的绘制,PEST宏观分析和对波特五力模型的竞争分析的解读,详情在简书中搜索《如何做足投资的“前戏”之:快速了解一个产业》http://www.jianshu.com/p/c9b028b5ee7b,这是我的第一篇进简书首页的文章,推荐给大家~
总结:价格是价值和供需放大系数的乘积,这个系数可以趋近于0,因此对供需的判断决定这你这辈子会不会“空有一身本领,而无处施展”,而这正是优秀的你最擅长解决的“微观问题”方法论的盲点,必须立刻开始补充“宏观洞察”的方法论,并从你所在的那个产业开始分析。为了我们更高的“估值”,快去写框架找资料吧!
别急着走,本文还有2/3的文字待读……
以后呢?我的估值会不会继续上升?Absolutely Yes!因为我正在坚信和笃定的做这三件事!
二、继续增加你估值的方法
价格放大系数=“行业/公司的市场前景✖个人成长”的二重共振,前者说完了,下面进入个人成长的部分:
1.升级“个人与薪水关系”的认知:
关于个人和薪水(工作)之间关系的认知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我为公司打工,完成目标(凑够工时,等待下班),领取薪水
第二层:我同时打两份工,先为自己,再为公司(笑来老师的观点,为自己工作,公司还付你薪水,天下这么好的事去哪儿找?)
第三层:薪水是公司对我定期的买入,公司实际在为我的事业做“定投”(最近的顿悟)
天哪,一念之差,山高水远,一丢丢的认知差异,经过复利效应的叠加后一辈子会相差多少倍,不用再计算了吧!
1.1基于第三点认知“公司在为我的事业做定投”,我们应该做什么?
设定好你的中期目标,提升估值,让更多人和组织对你“定投”:有这样子的认知后,你还会“磨洋工/喊高价”么?你被低估是正常的,被低估太多就不正常了,你可能需要寻找一个新的投资人(公司),如果找不到,请创业(创业就是用实践出的客观产品重新让他们对你估值)!
1.2如何设定好这个目标?
刻画一张7年之后你的画像,越细越好,包括那时的财富、社会成就、职位、精神修为、衣着、伴侣、家庭,把日常的“白日梦”都写出来吧,然后呢?
将其拆解成过程指标,倒推到最近半年、三个月、一周该升级哪些能力,该接触收集哪些商业资源,这些一旦明确,就会异常笃定的“享受”奔向目标的过程,而且过程中会不断的有青睐你的投资人(公司)来对你进行再估值和定投(薪水)!
2.有了目标后,如何提升自我价值?
2.1自我价值决定于你能输出什么,而提升输出质量的唯一方法就是写作:
因为写作是深度思考的最有效外延,所有的输出前提都是内容准备,内容的质量决定于你的认知高度,认知高度决定于你深度思考的程度,而训练深度思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写作!
认知高度是写作by时间的堆积函数
写作是你对自我价值的持续性定投
持续写作的你已经是一只白马股,价值持续成长
2.没有执行力的想法只不过是幻觉,然而没有迭代的实践就是原地踏步,类比于健身房里的跑步机,满头大汗强身健体之后,却发现没有位移!
没有人的认知高度和有价值输出是能一蹴而就的
为什么笑来老师的专栏周一发布,周四要迭代:
写作激发你的大脑动起来,而只有迭代让你前进!
而如何迭代,就是不断问自己:我写作内容的目标受众是谁?输出的核定价值是什么?他们能通过这篇文字与我共鸣么?有没有一些杂乱的逻辑在阻碍读者的理解…
持续迭代>实践
唯有持续迭代,才能让你这只白马股成为龙头股!吸引更多的公司对你做“定投”!
3.把成长当做一个精神体验和场景,并分配注意力去学习和实践:
成长其实也和工作、生活一样是一个体验和场景,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日常的物理场景中,把这个精神场景剥离出来!
这也就是“反思日志”的一个逻辑支点,真正把“成长”两个字带入到你的物理场景中,加速迭代~
所以关于时间、金钱、精神、物理、个体、社会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
世界=个体世界+个体外的群体世界(社会)
个体用“时间”来实践出的“价值(产出)”到群体中换取“金钱”(注意力就是个体分配时间的一种表述)
个体世界=精神世界+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就是平时诸如吃饭、看书、喝水、唱歌、睡觉这样的“标签”
而精神世界呢?仿佛我们无法描述,我的内心?我的思想?我的大脑?都不准确
精神世界也应该有标签,诸如:此时我在成长
而这些标签,在物理世界中点置换逻辑如下:
成长=Day by Day的思考、写作、践行、反思、迭代
若想提升精神世界里的“成长”,你需要借用物理世界其他标签的时间来做上述的事情!
成长∝Σ从物质世界置换时间
成长的幅度等于从物质世界置换时间的总和
在物质世界中,如果能用金钱买来别人倾注时间实践后的产出,当然就是一件更“占便宜”的事!
因此,把成长从精神世界中剥离出来,让它在你的物理世界中真实的占据一席之地,是多么的重要!
有一天,你妈咪问“孩子,你在干嘛?”你的回答将是“妈,我在成长呢”,然后回敬一丝笃定的微笑给妈咪的问号脸^_^
以上~
May the force be with us all
简书|消瘦滴蓝蓝Do,一个觉醒中的逻辑怪^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