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篇】
身影
作者:开心
你一定看到过许多人的身影吧?或清晰,或模糊不清,你一定被谁的身影触动过吧?或深沉,或浅薄,你一定记住过一个身影吧?或深,或浅......
放学后,在车上与妈妈谈心,我没有倚车窗,因为妈妈说那样十分不安全。但夜幕降临,万家灯火还是能清楚的看到,即使车窗起了雾水。外面灰蒙蒙的,当抬手指拂过窗上的汽,碰巧一位交警映入眼帘。他身板站得笔直,手臂平稳地伸向前方,引领车水马龙向前通行。外面寒风凛冽,每一位行人都裹上了厚厚的外套。交警身上单薄的制服格格不入,可这并不影响他有序的指挥。这给我狠狠一击。外界那些影响,对你来说,都应该是虚无的才对。外界多么嘈杂,或严寒,或酷暑,但你要学会调节自己。只有在任何干扰下把自己的本分做好,才能保持水平。
窗外的花,开也优雅,落也从容。不要因吹捧而骄傲,也莫因落后而沮丧,期待未来的自己,能保持并上升,做最好的自己!
(PS:原汁原味发上来吧,与开心的语文老师交流过,她写的文章抒情的偏多,还是要加强叙述能力,并且要多思考文章的逻辑关系,慢慢练吧!)
【妈妈篇】
昨日的冬至今日的文
作者:开妈
昨日冬至,吃了水饺也写了文。但冬至写文没舍得发,咱不蹭热点,只蹭自己的“百千计划”。
昨天周日,忙忙碌碌,等发现是冬至时,已经来不及包水饺,下午还要出差,灵机一动,冰箱里的速冻水饺解了急。
这些年的蹭吃蹭喝,一直尚未培养出面食的手艺,尤其是像水饺这样工序复杂的食品。我也就这两年才学着做。
到青岛后,成了离家远的孩子。
原来在老人跟前时,水饺、馄饨、油饼、馅饼都不断,进门就吃现成的,真是幸福。
当时远在北京的同学离家远,在朋友圈秀自己的“小笼包”手艺,我为她点赞,说你真是太贤惠了,太强大了,我啥也不会做啊,只会吃啊。朋友说:离家远的孩子,必须啥也会做。
听了我一阵心酸,感觉自己身在幸福之中,要珍惜啊。
几年后,我也成了离家远的孩子,当想吃啥时,需要自己探索摸索着做了。
记得大概两年前,我刚到青岛时,我学着活面、制馅,包水饺,一盖垫水饺能包一晚上。妈妈在电话那边指导,我在这边实践。
后来,我终于能够顺利地包水饺,还从网上学着捏花边、捏元宝型的水饺。
那天我和妈妈打电话说,我又包水饺了,妈妈居然一阵心疼,她想,如果她身边,我完全可以不用学这些的,只负责吃就好了。
在妈妈身边的孩子,就没有长大的机会,也愿意做个无能的“吃货”。
回忆了种种水饺的情节。
我把冰箱里的水饺煮了端上来,还好,爷俩没有嫌弃,虽然包的个头不一,甚至有几个水饺因为活面时的不均匀,出现了几个硬皮水饺。
好歹也算冬至吃了水饺,不用担心冬天冻耳朵啦!
关于中国人的水饺情节,都是与团圆和节日相连的。
我记得之前我不太喜欢吃水饺的,总觉得一桌子菜才算丰盛,单单一盘水饺多单调啊。随着年龄的增长,竟然渐渐地对水饺产生了感情,这或许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情节吧。
离家时,妈妈总说“上车饺子下车面”,总是早早起床给我包水饺,甚至短暂的到家一逛,妈妈也会像变魔术一样,迅速捏出一盘水饺端上来。
妈妈邻居有位阿姨,儿子在美国工作,去探亲时,儿子说一定要带全做水饺的工具,他要请同事们到家里吃水饺。这位阿姨,在称行李时,先确保水饺工具齐全地放进行李箱。到了美国,他给儿子的伙伴们包水饺,外籍同事吃水饺大赞,并充满新奇,说水饺简直太神奇了,居然能把菜和肉包进面里,居然煮出来不漏,太神奇了!
水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道面食,而一种感情的寄托。
家人团聚,新春佳节,纵然是再多种的佳肴,都无法替代水饺。
在这个冬至的日子里,我在商务车里,用笔记本敲下这篇文字,记录冬至,记录水饺,记录人们心里无限的美好,记录亲人在水饺里融入的爱与希望。
庆幸我学会了包水饺,相当于就拥有了一种表达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