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抱怨孩子没有吃苦精神,一遇困难就退缩,即使面对自己很想要的东西,也不愿意付出努力。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毁掉了孩子们努力的品质呢?
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和以前孩子在成长历程中,得到的教养方式不同。现在很多孩子被剥夺了体验追求过程的快乐,追求中的努力就很轻易被丢掉了。比如,以前的孩子想要一个什么玩具,会从找材料开始,然后有一个复杂的制作过程。等辛辛苦苦制作好一个心仪的玩具,会非常快乐。
我尤记得童年时一个制作玩具的过程。先找一个瓦片,用石头敲打成适当的大小,然后在石头墙上开始磨去棱角。这个磨的过程是极为考验耐心的。直到一点点地把瓦片磨成圆滑无比,就如一个大大的平安扣一般的小圆盘。再用钉子在小圆盘的中间一点点拧,直到钻出来两个小圆洞。找一根姐姐纳鞋底用的绳子,穿过两个圆洞,系到一起,绳子成环,玩具就做成了。玩的时候,两个中指分别勾住绳环的两端,小圆盘处在绳环的中间,两只手拉动绳环,并让两只手随着绳环的松紧,被带动着相近或者远离。这样,圆盘就会迅速转动,发出“鞥鞥”的声音。小伙伴都喜欢这种声音,彼此会玩好久。很多玩具都是这样一点一点被制作出来的。在制作的过程中,大冬天不觉得手冷,大夏天不知道炎热,从来不觉得辛苦,满心都是对成品的期待。
但是现在的孩子想要玩具,花钱买来就是。玩具破了,再买就是。
我们小的时候养花,到了春天从翻土开始,到撒种子,到每天放学之后去看花有没有发芽,再从花草发芽到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增多,整个过程充满期待和欣喜。及至花开,充满愉悦地欣赏那份美丽,往往内心充满对美的心动。最后收集种子,小心保存,以待来春。
现在的孩子想要什么花草,花卉市场买一盆儿就是。养死了,就再买一盆儿,和花草之间很难见建立感情。
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孩子们想要什么就能够得到什么,基本上家长都能够满足。但是,一定有很多事情是大人不能替代的。就像孩子受了伤,他的疼,大人替代不了一样,他的人生路,终究也要他自己走。孩子自己人生的成功,一定也需要他自己追求,才能够享受到成功带来的满足感和价值感。那种快乐,绝不是父母给一大笔钱就能够比拟的。孩子能够自己去追逐自己想要的人生,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目标,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如果一个孩子习惯了直接得到结果,即使他拥有了一个清晰的人生目标,也往往不能够脚踏实地地为了实现目标做一些事情。有很多孩子想要好成绩,但是不写作业,不肯努力,常常就是由此引发的。
今天一个家长咨询上高一的儿子,就是如此。我问她是不是儿子小时候想要什么,总是马上得到。她苦笑一声,说:“岂止啊。我婆婆不让孩子自己吃饭,坚持喂孩子,喂到上小学。”一个吃饭都不需要端碗的孩子,怎么能理解成功的人生需要付出辛苦的过程?
我们大多都嘲笑过晋惠帝:“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其实帝也可怜,不知百姓疾苦不是他的错,培养帝王时切断了他了解百姓的机会。帝也善良,想帮子民却闹出千古笑话。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路上,有没有培养他的“笑话”人生呢?
忽然想起在学校工作时的一件事。孩子们打餐是用的不锈钢套餐盘,厨师师傅打了菜之后,在操盘一角的小圆凹坑里放了煮鸡蛋。我身边七年级的小姑娘拿起鸡蛋就在放鸡蛋的位置磕,一磕餐盘就一翘,她就不敢用力。磕了几下之后,她拿着完好无损的鸡蛋一脸茫然四顾。对面小姑娘从她手里拿过鸡蛋,在餐桌上用力一磕,磕破鸡蛋还给了她。她说,在家里没有剥过鸡蛋。
就是这样,大人在看似充满爱的行为中,剥夺了孩子体验过程的快乐,毁掉了孩子做事的能力,也毁掉了努力的欲望。请把孩子做事的权力还给他们吧,不然,不仅仅容易让他们得不到追求的快乐,种不下追求的种子,还可能给他一个充满笑话的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