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吉
2014年亚马逊年度图书,名字《无声告白》。美籍华裔伍琦诗的处女座。因为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
这本书不足300页,用倒叙插叙的写法,把詹姆斯一家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本书主题有点类似于救赎,但又不同于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那般压抑与沉重。它阐述更多的是对家庭,对亲情,对自己的反思与救赎。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发现了几个围绕我们身边的问题。
1' 别人的期待真的那么重要么
小说一开头就出现了五个字,莉迪亚死了。她多大,她死因。这些问题盘绕在我的脑海里。随着故事的深入,我才知道她真正的死因,不是他杀,不是失恋,而是孤独,无人理解她。
妈妈玛丽琳把自己的期待全都压在她身上。她希望莉迪亚能够帮她完成当一名医生的梦想。她希望自己女儿与众不同,活出精彩,让男生都迷倒在她的魅力中。所以她一直督促着女儿的成绩,一切都按照学医的模式来教育她。甚至连生日都买医学相关的礼物。而当女儿成绩下滑时,她是指责,教导,加快步伐,唯独没有倾听女儿的心声。正因为期待太大,如山一般压着莉迪亚,再加上她自己根本不喜欢学医,无人了解,所以最终她选择跳河结束自己。
像玛丽琳这般控制的爱,中国父母一直都流传着。他们用许多光冕堂皇的理由来劝说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们遵循他们的意愿考大学,找工作甚至找老婆。
《不要用爱来控制我》中说:在父子关系中,有的坚信自己真得很爱对方,但是他们的做法却给对方造成了极大的伤 害,因为他们采取各种残忍的方法,来迫使对方成为他们心中想象的人。
遇到这类情况时,我们最好与他们进行沟通,不要学莉迪亚那样,一味地‘是,是,是’,不敢说‘不’。父母们也应该学学吴晓波那样,让孩子寻找自己想做的,能够坚持的事情。并且支持鼓励他。
2' 女人与梦想
玛丽琳因为怀孕放弃了求学,后来又因为不想如母亲那般一生都极力讨好家庭,把自己奉献给孩子与丈夫,所以又离开家庭去求学。(后来又因为怀孕放弃)
玛丽琳想成为一名医生,因为那象征着一种荣耀,一种突破。她把这种思想传播给女儿,希望她能够如自己所期待的那般变成光彩夺目的医生。而不是像她这样被迫放弃梦想,委身于家庭。
谢丽亚'桑德伯格在《向前一步》中宣扬女性独立,她主张女人要敢于往桌前坐,敢于冲破家庭琐碎带给事业上的束缚,敢于踏出舒适区。虽然现如今企业领导层有色人种女性仅占企业高管的4%、董事会席位的3%、议会席位的5%。在中国主要的上市公司里,企业董事会中的女性占8.5%,而担任董事会主席的女性不到4%。但是我相信在未来,女性一定会在家庭与梦想中权衡,会有更多的女性驾着梦想的翅膀在事业中翱翔。
3' 歧视
詹姆斯一家是奇怪的家庭,他们很少与周围人建立联系,亲密的关系少之又少。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种族歧视。詹姆斯的父母是中国人,他们一家通过冒充他人得以得到绿卡。所以在詹姆斯孩童甚至青春时代,他都忍受着周围伙伴们的嘲笑与歧视。他们一直围绕着他窃窃私语,不厌其烦地讨论他的黄皮肤,棕眼睛,矮个子。也正因为如此,詹姆斯敏感,羞涩,孤僻。所以黄肤色与白皮肤的人结合注定是场无硝烟的战争。
种族歧视,宗教歧视,性别歧视,外貌歧视。这些歧视从未消弭,而且越演越烈。社会科技发展的太迅猛,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瘠。人们早已经变得自私,势力,缺乏同情,缺乏包容。
优雅知性的赫本为第三世界的妇女与儿童争取权益,红丝带校长郭小平为艾滋病孩子建立一所知识殿堂,争取读书的机会。印度‘粉红帮’帮助女性对抗男人,争取利益。这些人从未歧视,他们都极力地为这个世界做着改变,哪怕别人不理解,哪怕自己孤立无援,哪怕结果不堪设想,都未曾阻碍他们争取权利的脚步。
虽然女儿莉迪亚死了,但是却让詹姆斯一家变得亲密。母亲玛丽琳不再逼迫孩子们按照她的梦想生活,父亲詹姆斯不再害怕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儿子内斯不再对妹妹充满嫉妒,也原谅了父母,小女儿汉娜不再变得没有存在感,他们未来美好的生活在继续着……
我想正如这本书所想要宣扬的主题: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