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吃食一
慢慢地对八舍周围开始熟悉了。民以食为天吗。所以先关注的是找地方吃饭。主要吃饭的地儿还是食堂,记不得是几食堂了。反正就是最靠近西八舍、在澡堂对面的那个(后来因为工作联系去过一次,那老食堂已经完全被翻新建造,非常大气豪华了),经常去那里吃晚饭。无他,给的饭又多又好,女生为省钱,也为显饭量少经常说,唉师傅麻烦给我打个一两饭,端着沉甸甸的饭盆回来,心内才那个窃喜呢。一次好命,买一个面点他居然还送我一个。这等好事,当然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到那个窗口趋之若鹜了,还真时常有买一送一的。一般有个规矩,女生找男师傅,男生找女掌勺,一般异性看得顺眼些。哈哈,这些小勾当。
其它吃饭最多的食堂是主路上的那家,三食堂?一下课,黑压压的人群拥进来,那最宽敞的饭厅顿时变得狭小,我们那时就已经学会错时吃饭了。反正课少,时间多。
遇上中午12点的课,简直焦躁得不是一点点。那时食堂的菜倒是没有现在花样这么翻新,什么奇葩菜系在我温柔敦厚的南哪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尹美女回忆,有时候连食堂的饭菜也想念啊,什么毛豆烧鸡块,什么酱爆排骨,什么花菜焖肉,你别说,离开南京后还真吃不到那味儿了。
不过食堂菜还是敌不过小商小贩和一众小店的。当时最火爆的就是小胖子酿皮。汉口路上,一个可移动的推车后面架碰上炉子,烧着旺火,一群人转成的圆圈中,一个类似“小胖”的胖大的小伙子抹着汗翻动着大铲,嘴里急喊着你要豆芽?香菜?手里急速接过母亲配好的菜,嗞啦下锅,那酿皮带着烟火气在铁锅里翻卷几下,有时小胖还会表演性地颠下勺子,火猛卷上来,周围的学生们更是惊叹。很快,芹菜豆芽裹卷下的深红色酿皮迅速被装在泡沫盒里,一次性筷子塞进去,拎着走一路飘香。到了晚上都是循味而去,火光更映照得小胖志得意满,油光水滑。后来那小胖竟就在车上扯了块布,上书“小胖酿皮”几个大字,品牌意识如此浓烈!生意如此火爆的小胖子炒酿皮不知现在可还有。
八舍正对面是一个小小的园子,红砖墙,好象都是些平房和低矮的楼,据说是校工住的。从里面的房间往路边开一个窗口,一个老阿姨不知是不是家属为学生们煮方便面,加一根香肠,几片青菜,加工费五毛。似乎也有卤蛋之类卖。那还兼着打电话的功能,没有卡不方便去电话亭的时候,那里排队电话的男女生可不少。手机那时尚是稀罕物,记得毕业那年好象不知哪个系的人买了翻盖的摩托罗拉,走过路过都拎着那包装袋,包装袋上是广告里象蝴蝶般张开翅膀的红色、绿色手机,一路搜罗回头率。
前两天有人提醒还有大油条呢。怎么能忘了大油条呢?这油条怪哉,只是夜间出售,而且是到零点以后才有,零点以后,那白日不用的院子突然热闹起来,学生们排成长蛇状,可以一直绵延到院子外面。反正到现在也没搞清楚那院子平日是做什么的。排队的多是下晚自习的,不得不说,当时流行顺口溜,南师的美女东大的汉,反正编到俺大南哪就是学习,学习,学习!汗颜中!据说当时新闻媒体曾到自习教室夜拍,都是认真夜读的孩子们。我们还是我大南哪的吗?我们去买自然不是下晚自习,是打牌休息了,或者是看书累了,或者是发呆累了,然后一个人奉旨出巡,买满一个宿舍或是临近宿舍的油条,反正是排一次队吗。还有的好事是,某同学的男友为讨好某人,会顺带也讨好一下我们大家,给大家集体送个夜宵什么的。言归正传,说油条,大家心心念的油条当然不是只卖噱头,更重要的确实个大松脆,油汪汪的,寒冬腊月地咔嚓一口下去,补充了多少油水,满足了多少馋虫的胃。分食而之,你一截她半段,更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还需要怀念的是大学口牛排,去吃一次是绝对的打牙祭,绝对的高端。15元套餐的牛排,铁板上有面,滋啦作响的鸡蛋,牛肉,蔬菜,还有罗宋汤,超值超值。不过就算这样,穷学生一学期去吃的次数也是寥寥。后来好象青岛路口的牛排店没了,改成了咖啡馆。
把目光拉回来,再回到我们的宿舍,另一个方向。我们宿舍的窗檐下面就是一个狭窄的草坪,铁丝网把着窗户,对面一个小径的旁边是篮球场,那里常常是被扑扑嗵嗵的拍球声所占领的。篮球球拐过去就是广州路门,所谓的南大南门。那里经常有些早点摊儿,卖煎饼果子和饭团的。煎饼果子卖起来不费事,走街串巷,看熟练的打上鸡蛋,摊平,用铲子铲翻个面,洒上香菜香葱,用木棍子抹上自制酱,唆唆削根香肠进去,咔嚓把薄脆拦腰截断,面饼一卷,不知道这北方的卷饼怎么在南京城风靡的。后来在京城实习时早饭也多是此,方便量大,但怎么也吃不出南京的这个味儿。包括那饭团,后来在厦门的黄厝买早餐,小街上看到卖饭团就很亲切,上面也挂着招牌说是金陵风味,可惜也不是那个风味。
走过路过,总不是青春时节尝过的那个味道。
����=9*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