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昨日下午,《生门》看完,好多小友是一路脚软着回家的,还没从记录片引起的情绪中恢复过来,眼看周围的世界都是“青天白日朗朗乾坤”,耳边的各种声音分外响亮,想到母亲会心疼两秒,想到父母之不易会仰天长叹吧……
《生门》的点映,深圳福田这场来的多是80后90后,男孩女孩,都哭得哗哗的。可恶的制片人,你赢了。我右边的80后妹纸给我递纸巾,我给我左边的90后妹纸递纸巾。
哭吧哭吧,谁不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重温一下那个瞬间,挺好。
一开场就是算账。两个早产新生儿要进监护室的话每个至少一万五,高危产妇手术(胎盘前置、糖尿病、双胞胎)至少一万,后面治疗大约二万,大约五万的经费,试问一个普通农户怎么忽然凑得出来!产妇是云南人,嫁到湖北,没有办理新农合医疗保险,全部自费。从县医院转院过来,五千多元钱都是借的。
后面就有大段篇幅,跟拍到处借钱的大哥,遇到的尽是经济不宽裕的人,大家都难(这么难的借钱经历,我就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撑到底)。最后这位大哥硬是做到了,借了几十家,把钱凑上,带着自己媳妇赶回医院,及时决策,及时手术,保全了大人和两个孩子。这大哥是产妇的丈夫的亲兄弟,他自己也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还在上小学,也难。
偏巧,借钱是在青黄不接的季节,村里除了村干部(也借了钱)就只有老人、妇女、孩子,青壮年都在外打工,谁能在屋里放多少钱?左不过给孩子上学买练习本的钱、感冒去吊个针的钱……
跟拍的时候,有一个赶过来送来一千元的乡亲对镜头说:“我这个丑相不要拍。”——哎呀大婶,你可知道在我眼里你得有多美!
主治大夫也说,是啊,借钱多难啊,不过话又说回来,五万块买三条人命,又怎么说呢,这样的价钱……(这位主任是个靠黑色幽默挺过所有难熬的时刻的人,资深医护人员的典型代表。)
另一个病房,在算账的则是丈夫及其父母,都说优生科建议不要这个孩子,都28周过了,才来申请做引产。产妇有孕期子痫。家人担心孩子出生带有缺陷。医院耐心解释:不符合条件做引产,等于杀婴。建议把孩子拿出来尽量救活。
镜头中,年轻的丈夫穿着得体(里面的衬衫还是二十来岁标配),戴宽框眼镜,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想法,“孩子如果有问题以后这个家等于没有了”,并指出“医院没有从我们的角度去看问题”;他的妈妈,也就是孩子的奶奶,衣装精致,干净利落,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诉求,是“要挑选最好的种子”;孩子的爷爷,更像个殷实的中年人,不停地追问医生这孩子的预后会怎样。但是,没有人问产妇的愿望!镜头给了产妇,她浮肿的脸,只是流泪,不敢说话。(我突然想到,为什么拖到这么晚才来要求做引产,必有隐情,摄影机只是没告诉我们。)
集体决策之后,剖宫产,拿出了婴儿,活的,重约二斤。送去新生儿监控。又开始新一轮扯皮,家属:“你告诉我们,这孩子治了之后有没有什么问题……”儿科主任劝说了半天,“给孩子一个机会,缓冲两三天再说……我是人,不是神,不能给你打包票……早产儿都是问题多的……给TA一个机会吧”。
后来结局果然不好。孩子生出来后没几天,夭折了。这让人担心,后面他们的婚姻故事不知如何发展。(这个家庭的案例后来引起了年轻观众最多的讨论。我个人,对家属,可以理解,但不同情。他们对一个残缺儿带来的对全家生活有影响的巨大恐惧是那么的真实,但是看到他们对产妇和对婴儿的态度,则令人心寒!)
……
由于看的几例,都是非正常分娩,这种情况下,产妇=病人。我们这一代还有家中自然分娩的,可能现在更少了。妇产科,以前我认为是让人欢喜的部门,却原来死神也经常光临。
例如,生第二次,胎盘附着在之前的手术刀口,乃至穿透子宫壁,造成危险妊娠的,不在少数。记录片中的一个案例,在分娩过程大出血,两次心脏停跳,鬼门关前转过一回,出了手术室,进了ICU,十五天后才见到自己的孩子。这还算好的结局。每走一步棋,家属面临的决策都十分困难。要找血源;要决定切不切子宫;要急救;要进ICU;要交费……好难啊,家属!
在ICU里面,产妇醒来喊痛的时候,有她父亲在边上握住她的手。她丈夫还在赶来医院的路上。病危通知书都是她父亲签的。各种决定、各种琐事,都还有她父亲顶着,真是幸运。
后来,另一个同样症状的产妇(为了生个儿子也不惜用瘢痕子宫去拼命),医院则用了不同的方法去手术处理,幸运的是没有大出血,没有切除子宫,也没有ICU……总之,大家松一口气。
以产妇为圆点看目视半径以内的所有人,有谁不难?!
这几年,因为父母的老与病,频繁的进出医院,连ICU都已司空见惯,现在又补上了妇产科这课。在医院待着的日子,竟然产生一种依赖,觉得只要在医院就有办法:这么多人一起努力呢,总会有办法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深深怀念当年某住院部21楼的凌晨,父亲在试图得到短暂的休息,我则在走廊里游荡,感觉医院是个实实在在的乌托邦。那时候,活着,每一次呼吸都弥足珍贵。
不管怎么说,相比于其他部门,妇产科还是迎接新生命的部门,总的来说还是让人欢喜的。这部记录片并非是单纯记录生命的诞生,它要传达的远不止“生孩子”这回事,还不停地提出问题:社会制度、道德伦理、情感抉择、科学素养、传统观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等。一部好片子,不但要能讲好故事,还要能提出好问题,让观众感觉到相遇的幸运与喜悦,并且有超出表象的新发现,让观众惊呼:“是这样的啊,为什么不是那样的呢~”
有一位现场观后分享的妹纸说得好:“我们的焦点不要仅仅放在产妇的痛苦上。”她看到了更大的社会图景与伦理困境。——真是个好姑娘。看事情不受一己得失所囿。我看好她。毕竟,这部片子并不是为了“诉苦”,而是为了“展现”。
该片的音乐是原创,歌曲也通俗易懂,不错。除了音乐安排得有点过满之外(有的片段不需要音乐煽情,静默更好),也没什么好挑剔的了。剪辑师的工作,娴熟老练,是居于幕后的真正魔术手,把故事讲好,非剪辑师的功劳莫属。据说导演本人拍完片子之后也病倒了。祝他健康。
我高兴的是,这部片子除了说“每个人都好难”之外,还记录了“每个人都在努力”,总而言之,很正面导向,值得所有人不分男女老少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