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道经
第一章 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理是可以讲述的,但是能够用言语讲解出来的道理,不是恒常的大道。大道的名称是可以用文字说明的,但是能够用文字说明的概念,不是恒常的概念。
形成天地的初始状态是没有名称、没有概念的;可以用言语表明的概念,是万事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保持虚无的状态,从无概念、不可辨的宏观角度来观察世界万物的奥妙;常保持实有的状态,从有概念、可区分的微观角度,来观察特定事物的表象,万物的复杂差异和千变万化。
有和无都来自宇宙而名称不同,都算是玄妙的现象,玄妙中的玄妙,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注解:可以言说、可以命名的道与名,是针对具体事物、具有具体形态的,不是永恒、普遍的。所以真正的大道,是不可言说、不可命名的。如果把对概念的表述看得过重,把语言文字描述的东西看做事物本身,就难以看到事物的本质,难免流于表面。
有来源于无,所以万物初始的阶段都是无形无名的。
妙是事物最微小的单位,万物由其构成,要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
第二章 有无相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天下人都知道怎么样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
所以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单音和和声、前和后都是相较而显现的。
因此圣人以无为的观点处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顺应大道,利用自然规律。
生养万物而不自我称颂,生发而不占有,有作为而不凌驾于其他之上,有成就而不自居有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功绩也不会离开他。
注解: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美与恶、善与不善,都是同一事物的两面,自然如此,不要偏爱、执着其中任一侧面。不追求美和善,就不会厌弃恶和不善了。
事物自然发展就好,妄加干预就会失败,虚妄的动机和作为不是真智慧。顺天应人,利用事物本身的特点,自然能够成功。教导别人,不要想用言语妄加指导。
不以自己所处的环境给自己定位。
第三章 无知无欲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刻意去崇尚贤者、珍视宝物、展现引起欲望的东西,人们就不会去争斗,无所倾慕,没有欲望。
注解: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
第四章 和光同尘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大道空虚,却又没有极限,深远得像是万物的本源。
道收敛锐气,消解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土,深沉地隐含于万物之中,无所不在又难以察觉。
我不知它是由谁生发而出的,好像是天帝的先辈。
注解:我们修道悟道,就是要像道一样有能量、有涵养,懂得谦虚,掩敛锋锐,排除纷争和烦扰,不自以为是,不怨天尤人,能包容,平静地对待生活。
第五章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没有任何偏爱,让万物自荣自枯;圣人没有任何偏爱,让百姓自生自灭。
天地之间,就像鼓风的风箱,虚空却不匮乏,越鼓动,产生的风越多。
话说的太多,往往使自己陷入困境,倒不如保持内心的虚空。
注解:人说话多了就会智穷辞穷,不如守住心中想法,有时候什么也不说更有力量。
第六章 谷神玄牝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大道虚空又变化万端,永恒不灭,正像生养万物的神秘母体。这个神秘母体的门户,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它绵绵不绝、若有若无,作用无穷无尽。
注解:以谷和神来形容道,描述其虚空和变化万端。把道比作玄牝,则是描述其无所不能、生育万物的特性。
道具有伟大而崇高的母性,给我们生命,也让我们源源不断地获取能量,不断成长。既是对道的描述,也是对母性的赞美。
生活中应向道学习,绵绵密密、深慢柔和,保持气定神闲、似有似无,才能持续发挥作用不衰竭。
第七章 外身身存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天地之所以能长生而且永久,是因为天地不在意自己的存在,不执着于自己的生存。
圣人往往退居在后,反而突显在前;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自身。不正是因为他不在意自己吗?所以能成就他自己。
注解:帮别人就是帮自己,学会吃亏。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拥有最高修养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愿身处的地方,因此接近于道。
这样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灵善于保持沉静、深远,与人相处总是真诚、友爱,说话恪守信用,执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不争,所以没有过失。
注解:圣人和水都能体现道,行动应符合道的准则。
为人处世的要旨是不争。
1、宁可居处在别人不愿居处的低处,也不去与人争利;
2、有容乃大,莫狭隘封闭;
3、与人为善,成就万物;
4、说到做到,不欺世盗名;
5、有自己的章法,稳定、可持续;
6、找到并发挥自己长处;
7、应时而动,培养等待时机的耐心和发现时机的眼光。
第九章 功遂身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译文:持执盈满,自满自骄,不如适可而止。将铁器捶打出尖刃,不能长久保持它的锋利。金玉满堂,不能长久守住。富贵自傲,是自取其祸。
功成身退才合乎自然的大道。
注解:水满则溢,盛极必衰,进退、荣辱、正反都是互相转化的。
做人做事太过锋锐,则难以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