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学习了孙圈圈的<请停止无效努力>, 这本书的蔡叔笔记跟生活有较强的联系性,我选取自己略有体会的三点加以理解的深化。
一、人生自我规划中主要矛盾的准确抓取需要心智的力量
自我职业规划作为人生规划的的重要一部分,却不是最复杂的一部分。人生规划因为错综复杂的牵扯各方面的规划,有时会让人变得无以适从。当出现问题的时候,虽然人们常说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我见到的大多数人仍然无法跳出这个层级的应激水平,就是按下葫芦起了瓢的焦头烂额的应对。而因为主要矛盾即没有看到,也没有着手解决,且精力浪费在了无用功上,而使问题持续恶化。在人生问题上,能一眼看到(或较短时间内看到)造成问题的主要矛盾并加以持续关注,忍痛放掉次要矛盾,甚至长期忍受次要矛盾带来的痛苦,并规划处实际有效的解决方案的,在应激情况下仍有强大的意志力保证执行实践力的人,我还没有看到没变成人生赢家的,无论他们曾经经历过什么。
打过群架的人都知道,如果你被一群人围攻,已经没有迂回谈判撤退的余地且力量相差悬殊毫无可能完胜时,怎么打?一般就两条路:如果自知有实力单挑龙头,擒贼先擒王,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放手一搏,靠胆识立威直捣黄龙;如果现有实力无法挑战龙头,则找对方团体里最弱的人,逮住“往死里打”,一定保证是打死的路数,这样才可能让对方群体产生恐惧或者就算你被打死你也可以在死之前先打死一个。
有人会问了,徐小姐姐你怎么写这么不淑女的生活?因为首先有人说我的文章过于死板缺乏可读性,所以添一些我的童年那个后疯狂年代的底层生存规则及其幸存智慧,希望能激起一些阅读肾上腺素的分泌。其次,人生规划也是基于类似的逻辑。当一个问题出现时,它永远不可能只是“一个对手”(即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一群对手对你的围攻(即一堆已经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现今和历史遗留问题在当下节点的集中爆发)。一个人一生总会遇到至少一次的这样的围攻,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因为自己之前并没有整体观测人生走向,通过控制主要矛盾,来维持动态问题总量不超标的技能(正常的人生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持续待解决的良性问题,我称之为挑战足够的人生),以至于现在出现集中式爆发的问题井喷,让自己被围困捆绑无法脱身。“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解决”这话很对,但所有的问题都会让你痛苦,就像对方的一群流氓中任何一个出来都可以把一个你打的鼻青脸肿。面对问题的围攻,你首先会被失败的恐惧和即将经历的痛苦抓住,吓得你想跪地求饶,让痛苦以最小的方式过去。但困难像流氓,你弱他就强。打群架可以依靠肾上腺素的爆发,而人生中的挑战,更像那些在小街转交不知什么时候会冒出来的团伙,他们让你恐惧让你布履薄冰让你持续疲劳。
这时你需要在书包里放一块板儿砖。
星球大战拖垮了前苏联,找错了主要矛盾并持续的上蹿下跳不但会让你失去真流氓出现时的斗争体力,也会让过度关注最明显的问题成为一种错误的思维习惯,失去培养关注核心问题和抓主要矛盾并进行解决方案试错的时机。我们花了太多时间想要解决痛苦,而浪费了与痛苦持续相处并解决主要矛盾的时间。只有开始做,持续调整不停做,才能在一拳一拳里把流氓打趴下。天变地变人变道义变,问题可以千变万化,但所有问题中唯一持续不变的因素就是“都有你自己的参与”。只有持续的在践行里应用知识转化为实际体验和能力,突破自己并适应环境,持续的演化,才可以在未来快速变化的环境里生存下去。而持续的学习无法通过意志力实现,在进入一个行业前,要看这个行业的负面你是否愿意支付代价,吃瘪也从容;这个行业的未知领域,你是否愿意持续学习,衣带渐宽终不悔;如果二者介中,那这个行业值得你投身,这个人值得你嫁娶。
这份激情就是你书包里的板儿砖,揣好多练,用的时候记得抡圆了。
二、天赋比对在自身领域的意义和超过自身领域的无意义
谈及天赋,我只谈自己的各项天赋间的比较优势,而不会去考虑自己的天赋跟他人的天赋相比的结果。理由是,一个人为了实现与他人的相对竞争优势,一定会用自己自己的最优能力去跟他人相比(哪怕最优力是破坏力)。所以,关注自己的最优天赋,挖掘最优天赋,在最优天赋中投入最多时间,才是田忌赛马式的竞争策略。如果我的最优天赋都在群体竞争中不属于比较天赋,那我的次级天赋会更不具备比较竞争力(极端冷门的天赋除外),在最优天赋之下的次优和再次优的天赋,如果正常努力就可以达到6070分成绩,也值得发展,如果超过这个努力的需要,则仍将有限的精力投入最优天赋,争取到达90分成绩,作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来维持比较竞争优势。
我周围有很多达到博士学历的人,除了有少部分人是本硕博连读下来的,多数博士并不是我认为学生时代最适合读书的人,有些人做出这样的学术选择甚至让我吃惊,但他们都顺利的拿到博士(或者通过转专业拿到博士)。现在我可以明白,这些人也许不是智商上最适合读博士的,却是意愿上最愿意读博士的,所以最终的博士是他们。让我们暂时搁置自由意志是否存在这样的神经内科类的争论,我认为人是自己主观意识的产物。你真心想成为什么,就一定可以成为什么。 而在一些自己并不真心渴望的领域到达6070分,而认为自己可以跨界整合成功的朋友,也需要意识到跨界整合能力本身的意义不在于在若干领域做到6070分,而是将这些资源“创造性叠加使其产生化学反应的先见性和创造力”,这种演变的高级能力本身是无法通过6070分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6070分的人并不能通过6070的成绩获得跨界的演化力。这样的6070分要看它占据了自己多大的精力,如果过多,则不如集中精力发展90分领域。如果过多只为了获得“跨界人才”的认知假象带来的自我安慰,还不如破釜沉舟的面对现实。
三、命名术的价值局限性和在重大谈话中的意义
对于一个具体概念的抽离和重命名的意义在于,在下文仍然讨论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可以用这个重命名做简化处理,使交流效果提升,就是所谓的命名术。现在出本书如果自己不能起几个新名词几乎要政治错误了。命名术让所有人都可以依据范概念、自己的表达习惯和当时的便利性,做自己的命名术。这就使这个命名过程必须前期配有一个内涵的清晰化过程,使交谈双方在同一话语体系下对命名产生一致的认同。(只是认同达成准确会意,并不是牵扯真理)我发现在时间紧迫或者沟通内容关系重大又十分敏感时,切忌使用自命名,甚至可以抛弃一切的命名尝试,而退回最基础的概念和强逻辑的应用,辅之以恰当明确和“有限”(强调三遍)的情绪表达。因为任何一个概念的不一致理解,都可能导致谈话的歧义,进一步产生冲突和沟通失败。明确概念内涵又是费时费力的,无法确认听众可以在短时间内就确切理解,并持续在谈话过程中持守这个概念标准的。这样的谈话让听着的系统2负担加重,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并不增加谈话的效率。
徐沛苎 蚂蚁私塾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