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大学毕业后的五年,是拉开人与人距离最关键的五年。你的一生(职业发展)将是什么样的格局,在这五年里,基本就定型了。五年,该是人生一个又一个的新阶段。可我毕业后的五年、甚至八九年,一直在私企里混着。混到该当妈的年纪了,于是我辞了职,准备当妈了。
2014年5月,我当妈了。面对一个完全依赖他人照顾的小生命,我那种身为母亲的本能(责任感或是担当吧)一下子被激活了。 在照顾宝宝的事上,我感觉自己比学生时学习得更认真、比工作时工作得更卖力,什么苦、什么累,我浑然不知,孩子俨然成了我的全世界。这就是2015年2月我初到镇雄生活时的状态。
几次买书
来镇雄时,我们带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却没一样精神食粮。精神食粮不可缺,这是每一个公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都要补充的营养。
第一次买书,是在南大街电网公司前的流动书摊上买的。好几套圈圈书,有认识车的、认识水果蔬菜的、睡前动物故事、童话故事。孩子最喜欢的是识车的书。他不但看书上的,还要看街上的。在宝宝一岁三个月会走路之前,我一天抱孩子上街看四次车,早餐后一次,午饭后一次,午睡后一次,晚饭后一次。他指哪张车,我就说给他听这是什么车。几乎天天如此。宝宝还不到一岁,就能说出街上跑的绝大多数小型车的品牌了。
第二次买书,是在南大街原益博图书馆往上走一点,一家坐落在二楼的书店(当时正处于要关闭状态,不久也就关闭了),在那选了《唐诗三百首》和《父与子》 。我用《唐诗三百首》,正式开启了每晚的亲子阅读。说是阅读,其实就是每晚上床熄灯后,我背绝句给宝宝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到宝宝一岁八个月时,书上的五绝和七绝,差不多我提醒上句他就能说出下句了。
第三次买书,是在和谐超市。对我影响深远的第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著的)就这样进入了我们租住的小屋。通过实践书上的经验(比如,如何帮孩子应对打预防针时的恐惧),感觉效果很好,从此,我便信奉这本书了。
第四次买书,是去新知找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那次,还买了一些“图画书”,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萝卜回来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才会使用手机网络,沟通外面的世界。也才会有机会在团县委的微信推送上,看到在镇雄居然有益博这样的组织,可以带孩子去看书。
初识益博
看到团委关于益博推送的第二天,我就带上孩子找益博去了,但不记得孩子身份证号。第三天又去。当时对绘本没太多感觉,但我不怀疑书。三年下来,益博的书,益博的全职伙伴,通过益博结识的众多朋友,成就了我的成长、成熟,使我迎来了告别学生时代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阶段”。也是在它们和他们的帮助下,我的孩子才得以健康成长。
阅读,究竟对我做了什么?
读了点书,我就会焦虑了。
正如《我是白痴》里“我”的好朋友说的那样,无知者会有简单的快乐。自从我的生活里又有了书,我显得不再那么“无知”时起,我的生活也多了几分焦虑。我没有初为人母时希望宝宝健康成长就好那么单纯了。相反,我觉得孩子目前的表现,比自己棒,好好培养的话,不至于跟自己一般庸庸碌碌,一事无成。于是,我请小凡帮我买了《早期教育与天才》、《教育漫话》,开始我的“再造人”计划。因为掺杂着目的,整个人的状态都很紧,动不动就冲孩子发火。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少了许多简单的快乐。在家庭里,也因为我的“觉醒”,开始觉得养育孩子是两个人的事,特别是教育这块,孩子的爸爸不无责任,对他的不满和埋怨,也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冷战。
这样的焦虑状态,一直持续到丽静来镇雄。讲座上,当我看到有一两百号人跟我同在一起时,我没有因为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而高兴。相反,当我发现自己不是那个最先或唯一“觉醒”的人时,我的焦虑中还多了些许惶恐。我不是开路人,我仅只是个赶路的。我“仇视”那些能放下一切用心陪伴孩子的爸爸们。我妒忌那一个个温情的画面却又看得上瘾。只要看到这样的画面,都情不自禁拍下来。有时候也会配上“激昂”的文字发给孩子他爸,以至于后来孩子爸会说,“你整天看书学习不见进步,倒学会讽刺了”。事实上,这种焦虑,一直持续到益博组织家长读书会以后,在红艳姐和《正面管教》的帮助下,在学习了《非暴力沟通》、《孩子你慢慢来》、《目送》、《捕捉孩子敏感期》、《魔法岁月》、《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等等书后,才渐渐放下的。
了解世俗多了,我差不多抑郁了。
不识柴米油盐,那是你不食人间烟火。跟柴米油盐搞上后,你又发现自己已经没什么想象力了。很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超出你的想象。你信奉的爱情,已不是当初的爱情。你忠于的婚姻,已然过成了另一番模样。当伤心、失望都成了你自己的事,最后却要你用恩情来慰藉和抚平伤痛时,你已溃不成兵,你俨然沦陷在别人的世界里了。
问问自己,我何时关照过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后,我想要逃离了。我没有因为身体里又住进来一个小生命而欣喜。我能感受到的是无比的卑微。一直在为别人活,我看不到希望和价值。很长一段时间,想要去寺庙里静心的念头都没打消过。
释然是什么?是看淡了,不再需要了吗?不是。有些嫌隙,会一直潜藏在那里,在某个孤独的时刻向你龇牙咧嘴。因为需求也一直在那里,那是你的价值观、生活观、爱情观、婚姻观,你的底线。如果这些不曾变,你会一直陷在过去的伤痛里。
是的。我没有照顾好我的花。对不起。
明白一些事后,我染上“洁癖”了。
许巍唱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为了远方的诗和田野,我把贫瘠的心田翻种了又翻种。我读陈果、武志红、张德芬,和《亲密关系》;我听幸福婚姻的真谛;我重新定义我生命的意义。因为,没有人能替我坚强。我把世间的美好事和你的最后的好,筑成我心田的藩篱;我努力克服心中的焦虑,用心陪伴孩子;我悉心做好每一件家事,远离和屏蔽那些肮脏的人和事。因为,生活是自己选择的衣裳。我相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保持我清白做人的那份傲娇。我收拾起自己的卑微,在与你平等的时间里平淡,在彼此无法企及的地带自在地活。 回首往事,你,还有你,不再是我的生命之最。
几丝欣慰
人说,孩子就是上天派来拯救你的天使。这话一点没错。回顾走过的点滴,我认真活过的每一天,都是在我成为妈妈之后。感谢有孩子来到你的生命里吧。是他让你明白了什么是爱,并懂得如何去爱。即使全世界都不能温柔待你了,你还能在孩子的眼光里,寻到你曾投下的柔情。
当我问孩子,“妈妈是不是也跟莎莉的妈妈一样爱唠叨,你是不是特讨厌妈妈”,却收到孩子“不会啊,因为你是我妈妈,我是你儿子”这样的回答时,真是感动到不能自已。
当我告诉孩子,“不应该对一个小宝宝的相貌多言,再说宝宝的相貌在妈妈肚子里就那样了”时,孩子就天真地以为,每个长相不太美好的宝宝,都是在妈妈肚子里“受过伤的”。于是,每每看到妈妈蹲下或弯腰捡东西时,他都要求妈妈让他来,说“不要把小宝宝压扁了,那样很丑”。
当我回答孩子,“‘没有活力’就会表现为精神不佳”,他问“是不是像我爷爷生病的样子”,我说“是的”。他又问“你想不想我爷爷”,得到我的肯定回答后,他再追问“你想不想他回来”。我反问他想不想爷爷、想不想他回来时,他都点头了。你都想不到,一个跟爷爷相处不多的孩子,对于亲情的体会会有如此深刻。
当我忍不住碎碎念时,孩子也能明确地告诉我说“我听够了你所有催促的话”、“我快要发火了”。
每当他总结“今天又是愉快的一天,我们都没有闹矛盾”时,你能感觉到他的努力和自我控制。
一次突发奇想问孩子,“你觉得爸爸爱妈妈吗”,孩子反问“你想不想他爱你”,“当然想啊”,“我觉得爸爸是爱你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你们都好好说话啊”。原来,真理大多掌握在孩子心里。
我想说,请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开启心门和耳朵,好好跟自己的孩子学吧。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她)的问题,都是父母问题的投射。
阅读,究竟能带给你什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似乎都在说阅读能带给人的好处。还有二十一世纪世界公民所需的七大核心素养,都在说阅读的重要性。但我离这些,似乎还很远。目前取得的小小成绩就是,在育儿的道路上,我会去寻求更科学的方法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的帮助,孩子成长得很健康。我个人则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了生命的价值感,内心充实而富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