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远山 | 插图:来自360图片
《芳华》上映了,海报、片花、剧透和影评铺天盖地,带着"何小萍为什么疯了”这个问号,我去看了电影。
似乎在电影中,何小萍疯了这个情节并不重要,表现手法讨巧而又飘忽——
甩荡着一支空袖管,刘峰拎着一网兜的水果,来医院探望何小萍,并代表观众问军医:“她这是怎么了?”
医生给出的答案是,因为父亲劳改、母亲改嫁、缺少家庭温暖;因为文工团的排挤和孤立;因为见证了流血和牺牲;因为有了鲜花和掌声,备受瞩目,何小萍的内心就像一个弦儿崩得太紧了,撑不住了;如同寒冷的冬天,扔在外面的冻白菜已经习惯了,一拿到暖和的屋里,就烂了。
在一问一答之中,就完成了对故事情节的讲述。至于何小萍什么时候开始精神失常的,疯到什么程度,电影里没有交代。
直到刘峰拉着何小萍的手,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观众才看到何小萍表情呆滞,眼神空洞……
在文工团解散前夕,慰问伤残军人,也是告别演出现场,又是采用昔日战友的议论,来代替观众发问,“一直向往当英雄的她,当上了,怎么反而精神不正常了?”
文艺片就是文艺,也幸亏何小萍曾经是个舞蹈演员!在这部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影片当中,和着《沂蒙颂》的旋律,冯导给了何小萍一个独舞的机会,也给了她一条从失常的精神世界走出来的路,凄清冷艳,悲情落寞。
概括起来说,军医的病例分析就是“人性的应激反应”;我个人认为,导致何小萍精神崩溃的不止这些,她想要的,这个世界从未给过;而这个世界硬塞给她的,她又承受不了!
何小萍想要什么?英雄梦想,甜蜜爱情,还是尊重和温暖?
如果是想当英雄,她就应该陶醉在鲜花和掌声当中,随着英模报告团四处巡讲,在一遍又一遍的报告演讲当中,英雄形象一次又一次豪迈、高大起来。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战地天使”的光环下,何小萍是非常有可能实现人生逆转的:被安排一个体面的工作,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在平静的生活中,把过去也怀念成一片美好。
如果是要爱情,为什么在车站,也就是当年的军转站,她和刘峰匆匆一别,各奔东西?
历尽沧桑,久别重逢,何小萍的一句,“你能抱抱我吗”,刘峰用胳膊揽住她的肩膀,两个人靠在了一起,画面定格在那孤独、凄凉的长椅上,也定格了她和刘峰的感情,向来情深,奈何缘浅!
在萧穗子的旁白中,我们知道了,后来刘峰罹患重病,何小萍把他接到家中,细心照料;两个人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
依我看来,何小萍和刘峰之间,更像是亲人,情同手足——
在雨中,刘峰告诉何小萍,他知道她的父亲在劳改,在家庭成分一栏中填写了“革干”,新兵何小萍笑了,满怀的感激;
战友嘲笑何小萍身上有泔水味,拒绝陪练时,刘峰不顾腰部的伤痛,陪她练习舞蹈《沂蒙颂》;
何小萍精神失常了,刘峰去探望,面对她呆滞的表情、空洞的眼神,他流下心疼的泪水.....
“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何小萍从心底认同刘峰的善良,感激他的帮助,依赖着这份尊重和温暖,朦胧之中,唤起了她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毫无疑问,在文工团暗淡无光,充斥着排挤和孤立的日子里,刘峰,就像是照亮何小萍生命的一缕阳光,光辉灿烂。
“触摸事件”之后,刘峰被下放到伐木连,那些朝夕相处的战友,从习以为常他的好,到冷眼相待、袖手旁观;从背后嘲笑,到落井下石、几近拍手称快,正如严歌苓所说“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
那个曾经自卑软弱、忍气吞声的何小萍站了出来,她一脸的真诚,大大方方走进宿舍,帮他收拾东西;在文工团门口,陪着刘峰,和这个毁灭了他青春、爱情和梦想的地方,挥手再见。
在南疆前线,何小萍委托萧穗子打听刘峰的消息,并克制着怨恨,捎话给林丁丁,“我一辈子都不会原谅她!”
何小萍,把刘峰当做了自己的爱情,那刘峰呢?
刘峰把热气腾腾的爱情都给了林丁丁,即便多年以后,在照片上看到,曾经伤害过他的梦中情人,青春不再,一身油腻,他也只是苦涩的一笑。
这个像中央空调一样的男人,洒向文工团的,都是爱:给战友捎东西、修表、煮面条、做沙发、转让保送军校的机会......
何小萍,只是他众多帮助对象中的一个,在这个善良得没有底线的活雷锋眼中,她就像一个小妹妹,是他的亲人,他对她有的唯有疼惜,没有爱情。
何小萍用前半生的等待,换来刘峰后半生的陪伴,与其说是何小萍和刘峰相依为命,抱团取暖,不如说是何小萍一直在回报,回报刘峰曾经给予的尊重、温暖和疼惜。
诚然,何小萍的精神失常,和她自身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性格弱点、感情用事有关,也和那个特定的时代、变形的社会有着直接关系。
父亲被劳改,母亲改嫁,何小萍成了继父一家人眼中的拖油瓶,在冷漠、压抑当中长大的她,自卑、缺少安全感、软弱,逆来顺受、封闭自我,害怕和拒绝沟通。
在等级分明的文工团,围攻欺辱、排挤打压无处不在。何小萍的这些性格弱点暴露无遗,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又促使她搞些小动作,规避风险,反而弄巧成;她只能苦练基本功,渴望着成功,期待着演主角,来平复这些伤痛,树立自信。
刘峰走了之后,一方面何小萍失去了唯一的心理依靠,安全感轰然倒塌,对未来开始迷茫困顿,彷徨不前;另一方面,从刘峰的被下放,她看到了集体的凉薄,人性的丑恶,从而开始排斥文工团,想要逃离。
高原慰问演出,女一号卓玛意外受伤,教练兴冲冲地跑来,告诉何小萍准备领舞;何小萍却拒绝了,并调换了温度计,装病逃避演出。
她是贪恋此刻众星捧月一般的呵护与关爱吗?她是在嘲弄和报复文工团吗?也是,也不全是,她是在像一个孩子一样,感情用事,任性而为,因此断送了她在文工团立足,提升的机会—
抓到底牌的政委,拉着她上台表演,感受舞台的存在感、成就感,把她抬得高高的,然后重重地摔下来——临时通知,派她到野战医院。
从此,何小萍和舞台无缘,开启了一段惊涛骇浪般的人生。
在南疆前线,在血与火、生与死之间穿梭,何小萍找到了存在感,获得了自我身份的 认同,实现了人生价值;尤其是在和小战士石林峰的交谈中,她第一次敞开心扉说说心里话,第一次痛痛快快的哭,第一次吐露心声,她爱刘峰,可是“我配不上他!”
野战医院遭遇袭击,何小萍奋不顾身,扑在了石林峰的身上......她成了“战地英雄”,作为英模代表,四处巡回演讲;面对鲜花和掌声,面对人生的又一次转机,她没抓住,还疯了。
原来,渴望尊重,呼唤温暖的她,内心一直都没有脱贫!
生活的秩序一下子打乱了,那个习惯了冷眼、嘲弄和打压的小女孩一下子蒙了:英雄?我是英雄,可是“我不是你们要找的英雄.....”
那个从来不会抓住改变命运机会的小女孩,还在执迷于自我拷问;被善良绑架了的刘峰,成了文工团的一个笑话;高原慰问演出,被利用完了之后,政委的凌空一脚......
这一切如影随形,就像梦魇一样。她疯了,何小萍就这样走进了一个安全、混沌的世界......
观看这部以“青春怀旧”为主题的文艺片,我很压抑——
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人性的善良,只是那个时代的匆匆过客。
十年浩劫余威还在,俨然以桃花源自居的文工团,从未接纳过这两个来自底层的小兵。
文工团解散在即,在政委声情并茂的祝酒词当中,在荡气回肠的歌声当中,在举杯痛饮、恋恋不舍当中,何小萍、刘峰从未来过。
似乎和石林峰一样,他们都把青春芳华埋在了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