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其实是性格养成的根源
“幸福的童年”
作为家中的长孙,尤其在福建这样的沿海省份,待遇会好很多倍,现在回想还可以很清晰感受到当初的优待;加上小时候的自己不怎么爱多说话,给亲人乖巧的形象,总能获得各种好评和好吃的。同时也埋着一颗种子:沉默寡言——自我感觉是由于老妈的脾气急躁,不敢过多惹她生气:印象比较深刻是两岁时的哭闹,被老妈打骂留下阴影,导致小时候爱跟着奶奶,平时也不敢多闹腾。
与妹妹一起度过懵懵懂懂的童年,比同村同学朋友开心快乐,因为老爸挣钱的本事还不错,我们兄妹俩吃穿无忧,还时不时请人吃零食——愉快的童年记忆总能唤起美好。
家庭变故
或许人生真的是需要遭受一些沉痛的经历,那样生活才能对成长给以最大的刺激。
我读初中时,老妈得了重病,同时她的病引起头脑错乱,家中自此发生一系列复杂的事件,生活从未发生如此紧张和恐惧的气氛,老妈一病就是3年,而且是难以医治的富贵病,家庭至此也就被拖垮,最后她还是离我们而去,那年是我读初二的暑假和妹妹去姑姑家时候,电话上无奈的接受了这个消息;回家办丧事的时还和姨姨家闹得不愉快,至此留下老爸一人照顾我们兄妹俩,同时家里也就一大笔的负债等着偿还;那时候开始我们兄妹俩总是感觉缺爱,最重要的青少年时期就少了那份母爱,而且老爸总是忙于赚钱养家没时间管我们,导致妹妹叛逆没去读书,最后提前进入社会;而我自己因为不怎么爱闹腾,家亲戚会鼓励读书,终于取得上大学的机会。但是在缺爱和缺钱的家庭成长的自己,心中那份自卑在学校和生活中,总是潜藏心底,犹如枷锁扣在肩膀挥之不去。
《自卑与超越》中作者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如果我们勇往直前,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变我们的生活,逐渐摆脱自卑感。自卑是正常的健康的,而自卑情结却往往会是不健康的。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
自卑分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原生自卑产生于儿童时期,是人们在面对外在环境时所体会到的不足感。次生自卑产生于个体成年时期的自卑感,即当成年后的个体发现,自己并没有能力实现自己虚构的目标或内心的标准时,所感到的自卑。
毕业工作后的五年,自己的原生自卑多多少少有减少一些,但是随之伴有的次生自卑却也跟着发生;有时总能伴随着心理学上的轻度“躁郁症”,根源于农村出身的原生家庭背景不好,自我评价的心态不好,从而对工作和生活的那种热情和积极心态总是缺乏,自卑感时不时对自己产生不间断的打击。
面对自卑,认清自己,自我接纳。
从2017年7月开始静心看书学习,现在认真思考发现其实生活的经历没有太大的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的认知赋予的意义。
就算是非常优秀的人,也会有自卑感,是正常且健康的。这个感觉就如同酸甜苦辣的感觉一样正常。把次生自卑和原生自卑分割开来看待和处理。
原生自卑:家庭环境造成的影响其实现在随之时间已逐渐消退。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我们农村已经慢慢随着国家经济一起腾飞,自己家里条件也逐步提高,而且每次回家总能感受家庭和睦的美好体验,再也没有以前少年时期的苦楚;现在会经常提醒自己,认识到自己环境已经和过去不同,不断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小评价,慢慢正向循环积累。
次生自卑:自卑对人的影响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自卑也有积极的一面,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其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前工作生活所有的不如意就是促使自己进步的动力,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所以最好的认知就是帮助自救的最好方式,2017年最火的概念“认知升级”对自己的影响也最大。
找到人生的意义
在混沌大学听到王东岳老师哲学课说:意义就是我们人类编造的一个词,人生本没有追寻的意义;我们人类大众为了让知识思想传承,从而编织了一连串的词义概念。
我还达不到这样的认知高度,所以我只能追求自己的意义,因为不断追寻意义而精彩。人发展到五岁便开始形成固定行为模式,随后,感知慢慢深化成观念。经验会为人所接纳,进而依据已存在的意义认知进行诠释。除了极少数人,大部分人都是不完美的。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短板,朝着正确的人生目标奋斗,追求卓越,而非完美。
有些人的奋斗一直来源于自卑、与他人的比较、以及家人的期望当中,即便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依然没有感到开心,依然觉得不幸福。然后会发现无论你怎么努力,始终有比你强得多的人。你奋斗动力的来源从源头上可能就是不正确的。根据补偿理论,自卑确实可以成为奋斗的动力,但是这种动力却未必能让你获得幸福感。
我要活成我自己的样子,而不是攀比中的样子。幸福不是比较得来的快乐,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很多人穷尽一生在追求生命的意义,可能生命的意义也很简单,就是让你和你周围的人过得幸福。
一个人没有爱情,朋友甚少,工作平平,他的生活一定是痛苦的;而如果一个人事业有成,交友广泛,爱情甜蜜,他的生活是丰富的。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因为童年缺爱的经历导致自卑屈从的依赖性格,人生不断的在光明和黑暗里交替行走直至死亡,终其一生都没能逃脱厄运。
从前,我沉默着,努力着;而现在我发现自卑其实要认真对待,是原始动力,不是抱怨,渐而用心学习,开始高效践行,跨过原先的低水平勤奋,跃迁到高层级的系统思维努力,期待着自己的诗和远方。我能感受到自己身上潜移默化的改变和沉淀,举手投足间的举动都与原来的自我相差甚远。
总结:
1.家庭其实就是自己的原始动力,认清事实,正确对待原生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2.事业、朋友、爱情、家庭四项人生意义项认真理清。
3.所有的因素促使你成为不了别人,你只能成为你自己,而且要相信再好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