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从什么时间开始,我有了拖延的习惯,症状就是凡事都不着急,别人火急火燎了,我还觉得很奇怪。
等进入社会之后,这个坏习惯终于给我带来了一系列的打击,于是我下决心要改掉这个毛病。
好在通过3年的努力,我自认为真的已经改掉了这个毛病,不信的话等看完文章谁感兴趣可以扔一件事给我,看我是拖延还是火急火燎的去推进。
首先我要说的是,要扭转一个长年累月养成的习惯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习惯的惯性是非常大的,它就像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不可能前一秒还是每小时200公里的速度,后一秒就降为零,一定有一个过程。
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能调低我们的预期,自己的心理压力也能稍小一些。
反过来看,既然习惯的惯性非常大,如果是坏习惯,自然就有很大的危害,如果是慢慢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呢,我们当然也能长期享受到这个习惯带来的福利。我当时就是这么痴心妄想的,也算是为克服拖延症提供了一点动力。
下面就分享一下在3年时间内我究竟是怎么扭转一个坏习惯的。
一般拖延可以分为下面几类:
1)总感觉时间很多
估计这是无数拖延症患者最普遍的一个毛病了,任何事情来了不是立即去推进,而是不经思考的认为时间很多呢。
比如别人交代我一件事,说下周五要交差,我一般都是在心中默念一算,发现今天是周三,离下周五还有八天呢,哈哈,可以放一放。
然而无数惨痛的教训证明: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基本就是悲剧的开始。
为什么这么说?只要有了先放一放的念头,可能就不是一天两天了,也许等到五天过去了才突然想起来,更恐怖的是极有可能是等到别人来问你要结果时,才发现已经彻底忘记了这件事。
人类大脑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调动很多能量来投入,它能进行推演和计算,如果你不给它任何压力,它就会立即抛弃一些信息,所以遗忘总会经常发生。
在生活中将别人的事忘记了,慢慢就会失去朋友的信任,在公司遗忘了一些任务,后果则会更严重。
想当然的认为时间很多,这个习惯的致命缺陷在于:没有认真评估任务的难度和工作量。如果真的去评估一下,可能就发现八天根本不够用啊,何来的优哉游哉呢?
我后来就尝试使用了目标管理中推荐的倒推法,即从需要完成的时间点向前倒推,一直倒推到当下的时间点,看这当中究竟都要做哪些事,各个阶段点都可以怎么划分。
每次强迫做了这个动作之后,我就发现想当然真的靠不住,只要一倒推就会发现当下开始行动才有可能完成任务,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放一放。
于是,拖延症这块顽石就被我慢慢撬动了。
2)感觉事情难度比较大
有时候拖延的原因是主观认为事情难度比较大,不知道如何下手,更担心做不好,于是就这么一直纠结着,等时间慢慢过去了,事情却没有任何进展。
这种想法也很普遍,本质上就是完美主义的思想在捣乱。
有一次我看到了当年扎克伯格创业的故事,说当年Facebook起来的时候,有一对兄弟也在计划做类似的项目,但他们是想得多行动的少,一晃就几个月过去了,Facebook的第一版已经推出来小范围试用了,他们还是没有什么进展,等到后来就和Facebook的差距越来越大,最后他们就诬告说扎克伯格偷了他们的创意,然而又有什么用呢。
后来扎克伯格就总结了一句话: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
就是说任何事情一定要先保证完成,空想一个完美的方案是没有用的,只有先完成才会有后续优化的基础。
我后来在实践中对于比较难的事总是想方设法先找到一个突破口,让自己迈出关键的第一步,比如可能就是和别人就这件事简单聊一聊,听听别人的想法,或者是先去找一本对应的书,把它买下来,总之一定是第一时间行动起来,绝不能原地空想。
而且我总是这样告诉自己,如果按照走的步数来打比喻的话,容易的事就相当于10步,困难的事就是1万步,我们做容易的事之所以不退缩,因为有明确的预期,只要这么走2步,那么走3步,再小坚持走5步就结束了,但如果要走1万步,啥时候能走完呢?
于是,有拖延习惯的人自然就开始犹豫了。一开始我都是这么安慰自己:无论完成困难的事要走多少步,它一定是一个明确的数字,只是这个数字比较大而已,但绝不是无穷大,我们每走一步,这个数字就会少一步,总会在某一个时刻会走完的。
上面的比喻看起来有点鸡汤,但对纠正我们的想法并促成立即行动还是大有帮助的。
3)反正已经拖延了,再拖几天也无所谓
这种行为已经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味了,我们之所以要克服拖延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在一切讲究效率,很多事情是有时效性的,过了那个时间你再去做,价值已经大打折扣,甚至已经没有任何价值。
永远不要认为已经拖延了,现在根本不需要再行动。
知乎上有一句话获赞无数,它是这么说的: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仔细想一想还真的挺有道理,最好的种树时间肯定是赶不上了,时光不能倒流,所以当下就是最佳的行动时刻,如果现在本来可以种树却没有种,那么十年后我们依然无法得到一棵大树。
我现在经常在想,从本质上来说拖延其实就是源于我们头脑中的思路不对,只要将思路捋顺了,拖延的习惯真的是可以顺利纠正的。
4)总是围绕周边转,但不切入事情的核心
这和前面的第二点不一样,可以说是一种隐形的拖延,相比于第二点来说已经开始行动了,但问题是一直围绕着非关键的因素在转,完成任务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一直没有去碰。
拿学习一门新技术来说,有的人行动的确是很快的,但思路却有问题,比如学习编程,成天问别人一些哪个语言好,哪个编译环境好之类的问题,甚至还会在这方面去找很多的资料,貌似在学,但却没有快速切入核心的东西,任何一门语言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肯定是有用武之地的,把基础语法赶紧学好练熟练,然后去找项目实践,这才是正事。
我现在的习惯一般是快速找一条最短的能切入核心的路径,然后花时间慢慢研究,这样个人才能感觉到实实在在的提升。
以上几点就是我个人的一些实践体会,供大家参考。
下面再谈谈关于解决拖延的问题科学家们做的一些实验。
以前根据经典时间管理的套路,任务来了我们要先区分一下优先级,按照重要紧急的维度进行划分,即先做好记录然后再执行。
不过现在看来这可能是个误区。
5年前我在一家公司任职时,每天一到岗就会有很多零碎的事扑面而来,我当时的做法就是将所有的事按优先级先排个序,感觉不合适了还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调整来调整去可能半小时就没了,任务列表刚做完,别人就来催要结果了。
有时候将任务记录下来,表面上看是能防止遗忘,但副作用就是:一方面对一堆任务进行详细记录和排序本身就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有这个时间说不定都做完了好几件事了,另一方面将任务写下来可能会让人产生一种已经完成的错觉,不利于做事效率的提升。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次试验,挑选了一批有清晰的个人目标的人,然后建议其中一些人将他们的目标告诉别人或者写下来,另外一些人则不将目标告诉任何人,跟踪多年之后发现那些将目标记录下来或到处告诉别人的人会产生已经实现目标的错觉,导致行动迟缓甚至根本就没有行动,而不将目标告诉别人也不写下来的人推进的进展反而比较好。
与此类似,如果将所有的待办任务都详细记录下来,人往往会长喘一口气,感觉所有的任务都记录了,这下可以放心了,却不知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大脑就会自然松懈,产生好像已经完成任务的错觉(任务越多这种现象越明显),然而记录并不是目的,将事情尽快完成才是我们要的结果。
现在我基本上不会在笔记本或电脑中记录任何待办事项,事情多了,我最多也只是在大脑中稍微排个序,主要精力都尽快投入到完成任务本身上来,尤其是一些小事,如果不在想到的那一刻立即解决,可能就会演化成非常紧急的大事。
有人可能要问,如果本来在推进一个任务,一旦想到了其他的事情就转而去做它,这样工作不是会因为不断的被打断,导致效率很低吗?
其实并不会。
我们之所以在执行事情A的时候总能想起事情B,说明后者已经在潜意识中干扰了当前做事的状态,表面上在执行A,实则上大脑并没有100%投入。
采铜在《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一书中说,很多零碎的小事如果不尽快去完成,他们就会越来越多的占用我们的大脑,让我们的心理成本越来越大,直到人崩溃而无力去做任何事。
最好的做事策略就是遇到一件事或想到一件事就随手处理掉,这样等到去做更重要的事情时就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和牵挂,就能全身心的投入进去,这样整体的做事效率反而比较高。
总结一下:
1)要改掉拖延的坏习惯,要先从改变大脑固有的认识开始:完美并不存在,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完成比记录更重要
2)想当然认为时间很多的做法一般都不靠谱,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评估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貌似很困难的事只要迈出坚实的第一步,最后回头看也就是那么回事。就像我写文章一样,以前我从来都没有想到我能洋洋洒洒写很多文字,但现在发现从14年开始尝试坚持到现在,竟然发现写文章对我来说已不是什么难事。当然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至少我能先完成,而不会像读书的时候那样憋半天弄不出来一个字。
以上就是我花了三年时间克服拖延症的真实经历。
现在我开了一个微信群,专门分享克服拖延症的各种技巧与细节经验,入群费99元,永久有效。如果入群后一年之内没有成功克服拖延,立即退你100元!
(入群的更多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宝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