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老师向我约稿,让我写写自己走班听课学习的故事,因最近杂事较多,一晃两周过去了。今天突然想起,还有一个约定没有兑现呢?于是抓紧打开电脑。下面就是我的草撰之作,请大家指正。
不少学校的校长会规定一些听自己老师课的举措,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推门听课”,我想,这种方式的初衷不外乎这几种原因:一是检查。借听课检查教师的上课态度、教学常规的落实以及上课的效益;二是监督。校长不定期随时回去听课,教师会提高警惕,在平时要认真备课,以随时准备迎接校长的到来;三是任务。因为作为校长,需要走进教师的课堂听课,这是他的职业的最重要的一项责任与义务,是校长修炼自身领导力的必然渠道。况且上级教委业务部门还会硬性规定校长的听课节数,为了完成任务也需要去听教师的课。
但是基于以上三种因素的听课不免带有功利的影子,更带有对自己老师的不信任与不尊重的嫌疑。这种听课方式会使校长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而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把听课作为评价教师的手段,常常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影响教师的教学自由与专业自由,破坏教师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
著名当代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曾经有一个经验,就是每一个教室里面都放有一张专门的听课桌。受此启发,我也在每个教师里放了一张桌子,当我去某一个教室听课时,我就坐在这张桌子后面的椅子上。老师还没有进教师前,我会与学生做些交流,看看他们的作业、笔记等;有时就干脆静静地读会书、看篇文章,甚或写点东西;有时会陷入思考的境界,把学校的管理与班级的管理、教师的行为、学生的表现联系在一起。等老师进入教室,我就专心致志地随着老师与学生的课堂进程进入观察、思考与学习之中,此时的我,感觉其乐无穷。
老师们戏说我的这种听课方式是在“走班”,我则对他们说,我是来向你们学习的。因此老师们都非常欢迎我走进他们的课堂。因为这种听课方式是校长以不具威胁性的方式来观察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情况的一种方法。走进课堂的校长,要寻找教学实践及学习结果的可观察证据,该过程提供的数据及信息用于反思和对话,以及改善学生学习的决策。 我称之为:课堂学习走访。
“课堂学习走访”是非评价性的,它将学校所持的教育理念以及相关计划,与发生在课堂中和学生身上的可观察变化联系起来,是校长进行教学管理、领导教学改革的基础,也是校长通过拉近管理者与课堂的距离,不断具备教学领导能力,进而促使学校产生真正变化的重要一步。
“课堂学习走访”可以把一节课一直听完,也可以只须5--15分钟,而且边走边看,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在学什么,做什么。
在这个微妙的变化背后,是校长对有效教学的观念的转变。校长可以利用在课堂上获取的信息安排本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决定如何给各个教师提供教学支持。
在新课程理念下,需要改革校长的听课方法,而听课方法的改革,关键是听课目的与观念的转型与改进。要体现校长的职责,即找到教师们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什么。
校长可制定一个每天走访三节课的计划,如果是完整地听一节课,那就走进同一年级的三个班,也可走进不同年级的三个班,还可在一个班连续听三个不同老师的课;再一种方式就是一节课可分为3--5个时段。按开始、结束和中间阶段(新授内容段、示范演示段和巩固练习段)。记住,不管什么方式的听课,都要注重搜集案例,并及时写出反思或随笔与教师交流对话。在教师群体中创设一个相互信任、互助学习的环境,倡导教师们自己也进行相互的教学观察,使大家对教学有一定的共识。
当然,要让课堂学习走访发挥作用还需要校长有耐心,能坚持,以平等的姿态与教师平等对话,真诚交流,虚心学习;不断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掌握与自己专业不同学科的要点,避免以偏概全。
以下两则短文是我在走访中采集的案例,并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坦诚地交给老师阅读,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们都把我的随笔收藏起来,并表示很受感动。这种评课方式打破了以前讲课者与评课者对立的尴尬格局。校长处在与教师平等的位置上,真实地描述课堂上的学生与教师,发现问题,挖掘闪光点,写出感悟,并与教师交流,从而使教师自觉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习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课堂走访随笔1:周二我走访了七年级数学高老师的一节课。高老师的课十分注重诱思探究,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善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她从不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这样,学生的能力怎么会不逐步提高呢?难怪高老师的数学课学生们都喜欢。高老师十分注重让学生去充分的展示自我,培养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兴趣,小组教学特色鲜明,彰显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注重课堂形成性评价,学生学习气氛活跃,思维敏捷。虽然仅观察了短短的10分钟,却让我领略了她的学生主动学习的精彩场面。但感觉略有点遗憾的是,学生“合唱”较多,这样容易掩盖一些细节性问题,使部分学生精力容易放松,滥竽充数。
课堂走访随笔2:我在三次课堂走访中都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即学生的举手问题。我分别展现三节课上一个学生的举手情况。
一节是低年级的数学课,一个学生从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开始就积极地举手,并且举手时是倾斜着身子站起,很迫切的样子。课堂进行到15分钟,他举了8次手,但是他没有被老师点名发过言。
后面的语文课和数学课都是高年级的,是同一个班,我观察了同一个学生。语文课上,他举了6次手,没有被点到;数学课,虽然老师设计的提问比较多,但是可能有点难,他举了5次手,没有被老师点到。
所谓教育就是一个儿童生命个体在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事件,每一本书籍中汲取营养进而成长的过程。而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课堂是一个很重要的场所,在6~20岁以前,我们白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而一堂堂这样的课就这样进行着,我们的孩子就这样一堂堂课的举手,一直举到自己对自己的水平有了怀疑而不愿意再举手为止。优秀的孩子可能越举越有自信心,因为有老师的表扬,同伴的羡慕。中等的呢,或许也敢举下去;可是,我们的后进学生呢,他们在一次次的举手中最后还有“力量”把手举起来吗?
这个案例让我震撼。如果教师眼里已经忘了我们的教材,心中只有我们的学生,那老师在课堂上就会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从学生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闪烁的眼神中敏锐地捕捉到每一个孩子当下的状态,真正关怀每一个学生。
本学期,我在课堂学习走访时,侧重发现老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主张,并想帮助老师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说:“教学主张是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攀登的阶梯,是教师专业再发展的新的兴奋点和切入点。教学主张是培养和造就名师的金钥匙。教学主张从何而来?第一,来自教师对教学的思考、想法。第二,由经验走向理论。第三,教学主张是教育精神和学科文化的一种反映。
我校赵老师,就是在此理念与行动的基础上,帮助她找到了自己的风格与主张,她把她的教学主张称之为“悦动语文”。而何老师则把她的课堂定义为“学问课堂”。郭老师与她的团队正在实践“思维对话课堂”。
作为校长走班听课的目的,应引导教师充分认识、把握自身的个性特征,并按照教学目的和审美要求,把它一以贯之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使其努力形成一种独特而稳定的表现,让教师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行为达到自觉的程度。使一名教师发现他的教学风格,还要帮助他形成一种教学的流派,给自己树立一面旗帜,逐步从一名新手教师走向骨干教师,从一名优秀教师走向卓越教师,成为一位名师,一位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