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挑剔苛刻,看谁都不顺眼。在他们的滤镜里,每个人都有一堆问题。
到最后往往为难了别人,自己也不开心。
其实,每个人生来就是不同的,也并不完美。
罗素曾说:“只有玫瑰和茉莉一同开放,这个世界才会有参差多态的美。”
那些真正有修养的人, 善于变通,总是用发现的眼睛去看待问题,看什么都顺眼。
1.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万事万物都是内心的投射。
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你看别人像什么,你就是什么。
同事小赵总是喜欢批评指导别人。
别人忙得晕头转向,她说人家方法不对;别人好不容易歇一会儿,她说人家太清闲。
笑脸相迎的,说人家伪善;不拘言笑的,说人家冷漠。还说年长的圆滑,嫌年轻的缺乏经验。
渐渐地,同事们都避免跟小赵接触。
不从对方角度出发,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一味地指责,只会让对方和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圆圆很苦恼,说老公跟同事搞暧昧,理由是她一直为自己腿粗烦恼,老公也说她要是腿细点就完美了。
结果有次去老公的公司探班,发现加班的只有老公和一位女同事,俩人在一起有说有笑。
仔细一看,那女同事的腿又细又长,她顿时血压飙升,一口咬定俩人关系不正常。
如此推论,让人哭笑不得。
人际关系学大师卡内基曾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著名的“视网膜效应”:
每个人的特质中,大约有80%的优点,20%左右的缺点。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而不知发掘优点时,会比平常人更容易发现别人拥有类似的特征,从而无限放大别人的缺点,自己生活得不快乐,人际关系也得不到改善。
王小波曾说:“人的一切烦恼,都是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看别人不顺眼,无非是自己的修养不够。
看比自己强的人不顺眼,是自己的能力不够;看比自己差的人不顺眼,是自己的胸襟不够。
倘若能够包容,则无可恼之事;倘若能够接纳,则无可憎之人。
2. 能容天下者,心远地自宽
村上春树说:“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洋。”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必然不同。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一生写了很多批判性文章,树敌无数,尤其跟郭沫若,两人唇枪舌战,各抒己见。
后来鲁迅去世,郭沫若沉痛不已,一连写了很多篇文章悼念,说道:“我与周先生吵了一辈子架,然而我们是一辈子的朋友。”
君子和而不同,思想不在一个高度,不必互相说服,只需互相尊重。
泰山不拒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正如张泉灵所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欣赏你的价值观。
每个人都有长处,也有短板,智商高的不见得情商高,勇敢的不见得有智谋,不要企图把所有人整齐划一,把心思用在闪光点上,对事不对人,心里自然就亮堂了。
有一次,导演赖声川讲了他去印度旅行遇到的尴尬事儿。
旅馆环境很糟糕,夜晚蚊虫鼠蚁出没,他跟前台投诉:“在中国,连最便宜的旅馆都不会有这种现象。”
前台却不屑地说:“这可是在印度。”
他换了个豪华酒店,房间在17楼,可是电梯刚坏了,需要徒步爬上去。
他说,经历多了就习惯了,以前那些看不惯的人和事,就渐渐地看开了。
这世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质,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不管我们多么难以接受难以理解,他们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真正有修养的人,能够求同存异,把不顺眼的看顺眼。
尊重接纳不同,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包容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能容天下者,眼界越来越宽,世界越来越有趣,无往而无不自在。
3. 接纳不完美,就是成就完美
墨子曰: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人生不存在十全十美,有盈有缺才是生活本色,太过于追求完美,反而失去了事物本身的意义。
听过这样一则故事。
有个渔夫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爱不释手,却对珍珠上的小黑点越看越不顺眼。
渔夫想,如果将小黑点去掉,岂不是会变成无价之宝?
于是,他用刀子刮掉一层又一层,刮到最后,黑点没了,珍珠也不成样子。
殊不知,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即使最好的,也不等于最完美的,要有所得,必有所失。
就像莫言在《檀香刑》中写的:“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十全十美。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马上也要坠落。凡是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小美条件不错,追求者很多,但是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是,她最终竟然选了个离过婚的男人。
她看出了我的疑惑,拿着两朵玫瑰问哪朵好看。
其中一朵含苞待放,一朵刚好全开了,我选了第一朵。
她笑着说:“我会选第二朵。有人欣赏将要开的,有人喜欢盛放的,这个完美不过是遇见的时机,刚好符合自己的境遇。
他虽然离过婚,但是没了那些毛头小子的浮躁,更有责任心也更体贴,能真心实意地对待生活,这对我来说,不正是最完美的伴侣吗?”
卢梭说:世界上没有太多的完美,只有当你不苛求完美的时候,才能找到更多的完美。
真正有修养的人,会用善意的眼光去看待一个并不完美的人,那这个人就是独具一格了。
接纳不完美,就是成就完美,最终给了别人机会,也成全了自己。
4. 真正有修养的人,看什么都顺眼
托尔斯泰曾说:“每个人都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事物都存在两面性,每个人都是优点与缺点、完美与缺憾的共同体。
但是,正是光明和黑暗的共生,才构建成一种完整。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眼里有沙,看什么都刺眼;心中有佛,看什么都顺眼。
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标杆去衡量别人,谁都没有义务按照你的标准行事。
《一代宗师》里有句台词颇有道理:见了众生,明白了众生相,所以宽容;见了天地,体会了伟大与渺小,所以谦卑;见了自己,感受了本我和真我,所以豁达。
做人的智慧之处在于,懂得换位思考,理解和体会别人的不同,包容和接纳别人的不完美。
把自己修炼好了,心的容量就大了,看什么就都顺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