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蒋勋老师是在我坐月子的时候,孩子现在快两岁三个月了,家里关于月子里的忌讳比较多,比如不能多用眼睛,比如看书什么的是不可以的。那时候我就在网易云音乐听蒋勋老师讲红楼梦。他的音色、语速、语气等都让我觉得非常舒服。因为自己非常喜欢红楼梦,读过多次,蒋勋老师的解读我也非常喜欢。当时仿佛爱上这样一位老先生,每晚伴随他的声音入梦。他的文字和声音,会让人觉得他渊博、善良、优雅、包容。
说到《生活十讲》,这是蒋勋老师在1990s在台湾所做的广播节目文化广场中谈到内容的收集。不知道是因为中国现在所处的状况与我国台湾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状况有些相似还是怎么的,这本书在当前这个时代非常应景,仿佛大陆当下的时评。
比如在第一讲《新价值》中,讲到很多年轻人学历非常高,学校教育背景很好,但常会因为感情问题等小事去伤害别人甚至伤害自己,自杀。这在当下的中国也不乏案例。蒋勋老师分析原因是:在长期唯考试导向的教育体制里,我们允许孩子升学考试得满分,但在道德、人格、感情培养的部分,根本可以零分。
如果要指责这样的事情,矛头应该指向一个教育的架构,这个架构教育出一批批像这样非常奇怪的人。
学校绝对不是训练一批考试机器的场所,这些孩子不能够这样被牺牲。有时候,作者觉得,这些豢养考试机器的学校就像养鸡场、养猪场,让人觉得是个巨大的悲剧。我们应该是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他们在里面自然地熏陶。而这些事不能考试的。
社会在商品化,教育在商品化,人在物化。好的人文教育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
作者喜欢法国,喜欢巴黎,因为巴黎拒绝过度商业化,人们优雅从容。每一次重回巴黎最大的快乐就是可以找回这么多人的自信。每一个角落里都有一个人的自信,而且安安静静的,不去惊扰别人似的。譬如冰淇凌店的老板,他卖没有牛奶的冰淇凌,几十年来店门总是大排长龙。但他永远不会想说多开几家分店,好想有一种“够了”的感觉,那个够了是很难的哲学,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个吃到我冰淇淋的人也很快乐,这就够了。
这种快乐是我们都应该学会的。
而在第十讲《新食代》,他讲到要认真看待吃这件事情,囫囵吞枣,大吃大喝,或是随便抓个汉堡往嘴里塞,都不够认真,这样吃不但吃不出食物的味道,也间接鼓励了生产食物的人,可以求快,求量,忽视质量,会用生产激素去缩短一只鸡的生长时间,或者洒农药让菜长得快一点,漂亮一点,却失去了原本该有的营养。
如果你真正在意吃这件事,愿意去感受食材的新鲜度,愿意花费时间去了解一道食物从材料、处理到烹煮上桌的过程,甚至愿意用很多道程序去料理一样食物,你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有机。
也唯有如此,才能体会食物里的情感。我们吃东西不只在求饱,也是在消化一份情感,土地的情感,物的情感,人的情感,甚至母爱,乡愁。
现在的食品安全已经到恶性循环,自食其果的地步,谁养什么不吃什么,谁种什么不吃什么,可是食物链会让整个生态在循环中,使得所有的东西都变的不安全。在怀孕前三个月时,孕妇常常会孕吐,我当时虽没吐,但是却格外想念妈妈烧的饭的味道,我的老家在山西,妈妈做的疙瘩汤,汤面条等常被外人觉得不上台面,可是我在孕反时,在生病时却常刚想起这样的味道,我想这就是妈妈的味道。
在这个时代,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放缓自己的脚步,少吃一点,吃好一点,并且学会等待,等待花开,等待果熟,等待不同季节的不同食材,等待一道食物用繁复的手工步骤细心料理。
只有让等待变成一种态度,一种心态,他才会成为生活中的信仰,成为我们作为人的新价值。
蒋勋老师的《生活十讲》是在晚上看完其他书后临睡前的过度,用来衔接睡眠,夜与昼,焦虑、浮躁和温馨,儒雅的他的娓娓道来的感觉让人轻松愉快,仿佛心灵的安宁港湾。
推荐作为床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