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互联网上越来越频繁地看到“奶头乐”这个词时,是在某个事件的评论之中,评论者说的煞有介事,引来“奶头乐理论”作为支撑,我虽然不懂,也默认了这个观点。
出于好奇,我在百度检索“奶头乐理论”后弹出了MBA智库和百度百科的词条,打开看到:“奶头乐理论”,tittytainment,即titty(奶头)+tainment(娱乐),由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1995年洛杉矶一次集合政治经济精英的大会上提出。其主要内容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上将有约80%的人口不必积极投身于劳动生产,而是沉浸在“奶头”——娱乐消遣或刺激性产品发泄情绪、减少思考。其余20%的人口则制造“奶头”,以巩固阶级壁垒、高枕无忧。这是贫富差距扩大的产物,也是助推器。
于是便不由自主地感叹,到现在方才意识到,自己就是那主动要“奶头”的80%中的一员。又苦恼着如何扔掉“奶头”,却未曾质疑过这理论。
首先要溯源理论的出处。在中文搜索引擎下搜索能够找到两项词条,也就是上述的两项。其余在首页显示的除了一条质疑奶头乐理论的文章,其余的均为借该条理论说明舆论娱乐电子游戏等危害。中文的维基百科词条下面明确地说明“此条目内容疑欠准确,有待查证”“需要补充更多来源”。而在公众普遍认知度更高、审核更加严格的英文维基百科中搜索则直接没有该词条,而是跳转出来The Global Trap,一本以德语写成的书,这难免不使人心生疑惑。如果进一步搜索,便会发现这个在西方召开会议提出的说法最早在互联网上留下记录是以中文的形式。由此看来,这一理论从其出处便站不住脚跟。
再次审视其内容,可以说在精简其说辞后,接收者会在脑中形成一个大致的简洁的理解:少数精英阶层通过使多数平民阶层沉浸于各种娱乐项目的方式扩大阶级差距。这样的理解有错吗?
心理学上有一种不可避免的自我投射倾向,以自我,或者扩大一点,以身边范围有限的案例去推测整体的表现。大家扪心自问,是否曾经或者现在沉迷于电子游戏或者电视剧,有;是否现在“混”得不太如意,大部分是。再加上各大新闻网站以该说法作为例证添油加醋,将其描绘成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人民的阴谋,那么这条理论便深入人心了。
以自身简单的逻辑判断来说,很难果敢地得出结论,奶头乐理论错了。本身来说,也很难说。因为这样的奶头乐理论符合阴谋论的基本特征,即没有严谨的证据支持,指向有神秘势力(20%的人)在背后操纵,这样的神秘势力动机充分。而通常的阴谋论因其建立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尽管内容上空洞,在整体上难以证伪。所以笔者查阅资料,也只能说明其站不住脚。
也正是奶头乐理论符合阴谋论的特征,以简单的说法“阐明”了复杂的说法,大众便于理解,容易联想到《乌合之众》《娱乐至死》等作品中的观点,所以类似的理论得以广泛传播。
实际上,娱乐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不应该被妖魔化、被打压,通过合理的途径满足人类的娱乐需求,是不应该被斥责警惕的。我们都明白任何事物讲求适度原则,娱乐也不例外。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