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婆婆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旧社会走过来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勤俭。
我和夫君结婚的时候,她没来参加我们的婚礼,公爹带来了她给我们做的婚床和要敬神的馒头。婚后一个星期,我第一次去了婆婆家,见了她的面,第一影响就很好,慈眉善目。灰色的大襟上衣,黑色的裤子,用黑色的布带扎着裤脚,盘起来的头发罩在有点发旧的黑色的网帽里。这样的装扮,感觉是我奶奶的形象。现在想起来当年婆婆不到60岁,就是这样的装束,现在婆婆还健在,依然是这样的装扮,也就是说一个女人二十多年来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啊!这对于一天一换衣、一月一发型的我来说,简直太可怕了。可见封建礼教的思想在婆婆的意识里是多么的根深蒂固。这太不人性化,婆婆就这样遵循着,年复一复。现在都八十三的高龄了,还是以前的样子。
婆婆的小院子井井有条,很整洁,一看就知道是一个勤快的老太太。屋子收拾得很干净,很明亮,北方特有的土炕上整齐的叠着三络被子,用五颜六色的绣着花朵的衫单盖着,装饰的炕上很缤纷,炕上单子铺的平平展展的。八仙桌上的花瓶也擦得明亮明亮的。特有乡村田园气息。
勤劳善良是一个人最好的品质
婚后,我们每次去婆婆那儿,她都会问寒问暖,问吃了没有,然后,张罗着给我们做我们平时自己不做着吃的好吃的,象饺子、黄米稠饭等。看电视的时候总让把摇控板给我们,说想看哪个台自己调。坐着累了就躺着看。我不知怎得,很少叫她妈,几乎没有叫过几次,其实我心里很想甜甜的叫一声妈妈的,但嘴上却从来没有叫出来过。我想她心里一定也不舒服,我只想说,请不要介意,也许是我不习惯,也许我们没有常住在一起,但我心里是把你当母亲来孝敬和对待的。
她的四个儿女在城里工作,只有大儿子在身边,每有节假日,她总是在家给儿女们蒸好馍馍。走时,不偏不向的给每个儿女都要带上。十多年来从未间断过。连孩子都能吃出她们奶奶做的馍馍的味道。这几年年龄越来越大,虽然没有什么病痛,但精力总归大不如从前,所以也不让她再蒸馍馍了。
在我婚后不到一年大哥和公爹相继去世,农村就留下她一个人住一个院子,两个儿子儿媳都想把她接走,可是她哪都不去,就守着她的小院,春种秋收的过着她自己的小日子。她怕到城里没活干会着急,没认识的人会寂寞。还有她总是放心不下大嫂,因为大嫂在大哥去世后没有再嫁,孩子们到外地上学去,家中就剩下大嫂一个人。她们婆媳俩一人住一个院子,相互照顾,相互依靠。这大概是她最大的牵挂。
前几年,她还种三亩地,养着几鸡,几只羊。婆养这些家禽,总是养得很宠,不怕人,吃得肥肥壮壮的,女儿小的时候去奶奶家总是要和几只小羊逗着玩。她养得母鸡总是一天下一个鸡蛋,都可以供上我们吃鸡蛋了,这可是真正的土鸡蛋。现在虽然在儿女们的劝说下不种地了,但婆婆还养着几只下蛋的母鸡。每个周末夫君回家的时候总是会带来鸡蛋,所以我很少买鸡蛋。
老话说的好“母贤儿孝顺”
她的儿女们,还有孙子们对她都很孝顺,无论哪一个从外地回来,首先想到的就是来看她,给她买点礼物,其实也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无非就是一些特色食品。她总说:“那么贵买什么啊,留着钱你们自己用,以后别买了”,但是看得出她心里是非常高兴的。我每次去给她给钱,她很少要,有时硬给她放下,她就说:“我老了么,家里吃得用的啥都有,没地方花钱去,再说现在国家还给发退休金呢,我就够够了。快拿上你们自己花去。”婆婆常说你们年轻人么,花钱的地方多,能吃能穿就花去,人就活得是年轻,等老了,吃也吃不了,穿也穿不了。她总是那么善解人意。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小窝
我想接她过来,让她过过这里老年人的生活,在晚年享受一下悠闲的日子。可她割舍不下生她养她的那片故土,割舍不下已安睡在那儿的灵魂,割舍不下纯朴善良的乡亲,割舍不下生活了一辈子的那个小院。这几年,年龄大了,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了,也只是每年冬天来我家住上三两个月。一到春天她就急得一天都不想住了。就想着回她的小院子里住去。也许她只属于那儿,那儿才是她心无法割舍的地方。
这就是我的婆婆,纯朴、善良、勤俭、善解人意的婆婆。
摄影:薰衣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