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次到过或路过山西的平鲁县,只知道“平鲁”是“平虏”的谐音,现在的治所在井坪镇,是后迁来的,但是,从哪里迁过来的,历史渊源是什么,从来没有深究过。
2024年7月的自驾游,预先计划里有安排:探平鲁长城,游凤凰古城。
7月1日,我与节减、老姚、小明驶抵位于平鲁县城北边的凤凰古城,才知道这里曾经是平鲁县治所在,是平鲁的古县城,也曾是明朝大同镇的七十二城堡之一的平虏城。
平虏城又叫凤凰城,地处朔州市北部,北控大漠、南接雁门紫塞;东部毗邻右玉县;南邻西水界乡;西倚阻虎乡和双碾乡,挽苍头河(又名西涧泉),控西口古道;北靠高石庄乡;南距朔州市区70公里,距现在的平鲁区政府所在地井坪镇40公里,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地,屏卫朔州、雁门和京畿的重要卫城。
明初,这里设老军营,屯军驻防。《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本城土筑于成化十七年,万历二年砖包,......本路参将驻扎,原设有平虏卫及守备官,除援兵外所领见在官军一千六百六十六员名,马骡一百四十五匹头。(辖)边(墙)一十九里九分零,边墩二十五座,火路墩三十五座。......嘉靖间岢岚、应、朔之变,俱从此溃入,......俺答围城月余,城乏薪水,几不自全。”
成化十七年(1481年),巡抚郭镗、总兵范瑾、太监陈政以地极冲要始提设平虏卫,属大同行都司大同府管辖,是大同镇西路的路守所在,西路参将驻守在此,大同镇分守冀北道兵备也驻扎平虏城。
嘉靖年间卫署设至城。管辖、指挥王升筑土城垣。
弘治十一年(1498年),用砖包砌东西城墙,上筑女墙,城址依山而建,城墙就地取材,北高南低。筑有东、西、南三门,东曰“东作”,西曰“西城门”,南曰“南讹”。各门上筑城楼,外筑瓮城。大多以青石为主体,垛口用砖砌就,北城墙依北固山就势而建,东西二墙合围于北固山顶,山顶筑空心敌台,居高临下。门外建有百亩大教军场,筑有土围墙,内设点将台、习武场。
隆庆六年(1572年)至万历三年(1574年),参将袁士杰,赵崇璧用石砌南、北城墙、筑女墙。
万历十五年(1587年)参将贾邦直、郭增辉筑南关土墙和坝门。
平虏城里驻守参将、守备官,除援兵外所领官军和马骡以及自己分管的边墙外,因是西路卫所驻地,驻军最多达三千余人。还管辖着阻胡、败胡、迎恩堡及辖区长城将近四十八里。
平虏卫又名小凤凰城,一说是由于平鲁城的布局如凤凰展翅而得名。城内建有四大街、八小巷,东大街建有衙署,西北街建有军营、马铺,东西两街建有粮仓,西南街建草料场。城内北固山寺庙建筑群,依山势而建,被誉为平鲁“古八景”之首。其中建筑有真武庙、玉皇庙、龙王庙、关帝庙、天地庙、罗汉庙、三官庙、千佛寺、药王庙、关帝庙、天地庙、武庙、马王庙、二十八宿庙、火神庙、财神庙、城隍庙、土地祠等。
据《明史》记载,仅从明嘉靖五年至三十九年,蒙族首领俺答率部越长城,经平虏卫进犯朔州、太原的战役就有三十多次。宣大总督丛兰大败也先,俺答感义降明廷等史事均列其中。
《朔州通史》记载:“明崇祯八年(1635年)八月,多尔衮率师毁长城,从平虏卫入边犯朔州,掠代州,忻州,崞县,黑峰口和应州……复还平虏卫,斩明兵六千余人,计俘获人口、牲畜七万六千二百有奇。”
明中叶“隆庆议和”,明朝政府结束与鞑靼部落的军事对抗,开通“茶马互市”,整个大同镇的边贸兴盛,地控西口古道的平虏卫更占得天独厚的条件,出于相互尊重,平虏卫更名为平鲁卫。平鲁卫由一个军事重堡迅速发展成为繁华的市镇,商铺如云,店面林立,寺庙组群。至清统一,平鲁卫更加繁荣。
清雍正三年(1725年),平虏撤卫改县,正式取名平鲁县,隶朔平府(今右玉)管辖。
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入侵,1938年4月,鬼子在此驻扎。
1945年8月18日,中共平鲁党政团体迁回平鲁城,成为县署驻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51年因县治偏北不利于全县发展,而将县治移至井坪镇,这里就被降为区,称为旧平鲁,后为公社、乡、镇政府驻地,现在是凤凰城镇所在地。
2006年平鲁古城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从2008年开始,依托古城,先后投资近0.6亿元,重点开发北固山景区。
2011年3月21日,平鲁古城列入朔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为开发旅游,开展了邻街老房仿古改造、景点修复与重建工程,部分城墙已新包砖砌。2014年通过国家AAA级景区验收。
我们去时,部分城墙已修复,两处城门修葺一新,城池轮廓还在,附近的长城遗迹清晰,部分地段保存较完整;城内变化尚不太大,基本保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风貌。老乡介绍说,最兴盛的时候城里大约有3万多人口,现在只有5百多住户,人口大约是1千多人。
由于北固山的寺庙大多是新修复的,我们就没有过去。只在城里转了转,看了看民居,浏览了有作伪之嫌的”参将署“院。
现在的平鲁凤凰城较自然古朴,还能去游览,不像附近的旧广武城那样修建改造的不伦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