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到一句话,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说的,他说,浙师大的教授曾有人发言,认为没有钱的孩子不应该去读文学。他认为这体现了西方的传统教育,就是文科,尤其是经典学科的学习,都是由金钱搭筑起来的。西方的经典学科在这里指的应该是逻辑,修辞,哲学这些,其实,在今天的大学里,哲学也是那些吃饱饭没事干的人才有资格学习的东西。但是,我的高中老师欣赏这一观点,明显不是出于这一理由,那为的是什么呢?
其实,西方的逻辑哲学的起源很早,同时,商业的发源也是。而在一个混沌的社会中,出于对学问的爱好,而将哲学之类的东西单独拎出来,明显与正常的社会运作顺序相违背,而为了调和这一矛盾,只能说用钱来摆平。只有足够的钱,才能够有足够的理由去做这个与主流相互违背的事情。
当然,现在的西方社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上面的这个理由并不成立。他们完全可以是出于对哲学的爱好而从事这样的工作。
那在我们中国,这句话就成立吗?
眼下各种热门的补习班,培训班,似乎正应了这句话,很多学问的养成,都得用钱来灌溉。
但是,中国的学问,自古就与西方不同。
中国的学习传统是四书五经,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传统中国,只要你熟背四书五经,能应付下科举考试,基本上那就是光辉人生,大好前途。而现代的高考制度,虽然多了政史地,物理化学英语数学,但教育的核心还是一样的,都是熟能生巧。而随着学习科目,学习内容的膨胀,教育的格局也是呈现爆炸式的生长。但是,质是什么?钱吗?我发现在当下令人眼花撩乱的学习热潮中,似乎这个最最基本的问题,人们已经忘了。
别忘了,我们的传统。但是传统也不应该是周末肥皂剧里恶俗的宫廷戏,古装戏,也不应该是大学里死气沉沉的历史课,也不应该是只有历史老师,语文老师才会拼了命去记忆的那些十几年没变过的知识点,或者是名胜古迹里被千百人遗忘的那些岁月的痕迹。
也不需要盲目的排斥“西方的科学”。严格的说,科学已经并非是西方人专有的,它也早已成了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部分。但是不盲目排斥,也不代表就应该全然接纳,一定要有取舍。这就要求每一个致力于科学的学者们,能真正的将科学学到巅峰,这样才有资格去取舍,去传道授业解惑。
这是我对时下教育的一点想法,敬请笑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