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城市的琴行都有扎堆的习惯,西安的南郭路、郑州的南下街、上海的金陵东路、深圳的乐器城、北京的新街口……
可能不少社区琴行,特别是那些认为自己所在区域乐器影响力有所欠缺的小琴行对于这种琴行一条街充满了向往,似乎只要把琴行开在一条街就可以山鸡变凤凰了。
可是经过走访,我们发现扎堆经营的琴行生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甚至低价竞争的程度比分散经营的还要严重,年销售额多达几百万的琴行净利润有些甚至不足30万元……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条街”的出现也为琴行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作用,让终端消费者能够很容易的找到你,特别是在那些音乐氛围不是很浓厚的城市,扎堆经营可以在短时间内将这种气氛提升。
那琴行到底该不该扎堆经营呢?下面就这个问题,我将以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一下,希望能让读者朋友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 反方:拼价格、压力大、生存难
上世纪末,郝老师(化名)便在郑州市的西大街开了一家琴行,专营吉他、西管和民乐,生意做的还算顺风顺水。后来,他的隔壁也开了一家琴行,经营的项目如出一辙,附近也陆续的开了不少琴行,其中多数也是以吉他和民乐作为主打项目。更为巧合的是,不仅产品种类相似,就连档次也是出乎意料的吻合。
这种几乎不具备各自特色的扎堆经营使得郝老师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消费者都是货比三家,比到最后就是拼价格,明明已经没多少利润了,可是还得优惠。”郝老师说:“贵一点你都卖不出去,想统一价格都难,消费者就是要你给他便宜点。”
西安市南郭路某琴行的赵老师(化名)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同样一把古筝,对面那家店的价格就是始终比别人低一点,根本就是搅乱市场。”她说。
琴行的过度集中,首先会造成消费者的选择性购物困难,“有的时候为了购买一部钢琴,他们会挨家挨户的看。”赵老师说:“因为总会有些人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做出让步。”
其次,若是想把琴行开在一条街的话,你的店面就要很突出,没有任何特点的话,在众多同行中你是很难被人注意的。如果只是想靠着顾客上门来发觉你,这将是一个很漫长并且没有保证的过程。
最后,如果把扎堆经营看成是众多琴行围成一个圈的话,那它总会有一个圆心。这个圆心并不是这个圈的物理中心,而是里面的“大户”。细想一下你就会发现,无论是哪个城市的琴行一条街,里面总会有一家或者几个连锁型大琴行。可能他们并不是最早进入到这个地域的,但是他的名气可以在瞬间就占据这里的市场,最终成为这里的中心。没名没气又没钱的琴行如果开在这里,试问你该如何迈过这座大山?
# 正方:人多力量大
“琴行开在一起,那场面多壮观啊!”、“开在一起方便消费者寻找,不用费心思、花力气的去推广和宣传了。”
不少琴行的经营者在与笔者聊天的时候都对把琴行开在一条街充满了向往,巧合的是这部分经营者所处的城市音乐氛围相对较为落后,单打独斗的日子在他们看来是疲惫不堪。
文山市某琴行的老板说:“琴行分布的比较散,城市的音乐气息就会少。同时学生家长在购琴的时候就会缺少对比,只能是就近原则。”他认为,自己的产品和教学能力在当地属于上游水平,但是因为地处位置较偏,所以终端的认知度不够。“如果能把琴行集中起来,在对比中就会显示出我们琴行的优势。”他说。
据某县城的琴行老板说:“我们这条街近年来新开了两三家琴行,现在一共有五六家琴行,生意都不错,而且当地的学琴的人也开始多了起来。”在他看来,琴行的集中营业有助于乐器市场的推广,“而且我们都经营不同的乐器,有专营吉他的,有专营钢琴的。而且档次也都不同”他说:“消费者可以一家一家的对比,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
对于那些音乐氛围相对较差的城市,琴行的集中经营的确是一件好事,至少要在视觉上先让消费者看得到,让他们知道这有几家琴行,如果他们有需求知道去哪可以找得到你。久而久之,当地的音乐氛围就会兴起,琴行的生意也必然迎来一个小高潮。
不过这种模式有几个特点,第一,当地的音乐氛围相对不足,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刺激终端;第二,琴行要扎堆,但是数量不能太多;第三,琴行的经营范围要有所区别。如若不然,恶性竞争似乎是不能逃脱的了。乐器一条街的名气是有,但竞争也非常激烈,如果准备不充分、资金不足就难以支撑下去,只能考虑关门,或者重新找地开店。而且琴行的经营门槛并不高,若是没有独特的方法,扎堆的后果就是被迫将店面转让。
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很可能你在当地再也做不起来,因为当你进入到终端的视野再选择退出的时候,多半会被认为你是经营不善倒闭了。
更多吉他资讯,知识,精彩视频,关注:吉他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