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故居回来,正值夕阳西下,天还是很亮。
回市区的路上,我们决定去看看华堂村,因为在一路上。不到十几分钟,就来到了华堂村的大路口。有一女子在路旁卖樱桃。粒粒樱桃欢快的挤在篮子里,像极了红宝石。价钱不贵,25元,樱桃入口酸甜,回味有甘。不远处是片片的樱桃树。这樱桃不同于平时在水果摊买的,那种个大汁多,甘甜盈口,据说来自山东,而本地的樱桃我是第一次见到。
借问大姐古村哪里是入口,大姐很是热情,陪我们走到入口,说一直往前走,不到两三分钟就到。总觉得行走在外,遇到的人是那么的友好热情,心中时有温暖。
穷尽小路,面前豁然开朗,景色宜人。一条溪流横穿古村,名曰平溪江。溪水奔流,生起习习凉风,有人在浣洗。沿着溪边路,走过石桥,即是华堂古村。该村系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第二十六世孙王弘基始率族人聚居此地,已经历八百多年岁月沧桑。因其屋舍精丽,山水清妙,故名“华堂”,并逐渐由堂名演变为村名。如此有诗意的村名,正好配上了诗意无限的夕阳,大美。村里保留大量的明清古建筑和街区格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王氏家族文化。
走在古旧的街巷里,有种时空的穿越感,但我没有违和感。左拐右拐,眼前出现了一片空地,一座古戏台凸现于平地。戏台古朴典雅,有明显的衰败,还有一些局部修复过。但掩饰不住她的精美奢华。细节的精雕细琢令人叹止。我驻足良久,看不过她的美,留在心中的是她的穹顶,层层叠叠,皆用手工雕饰出来,最顶部的是浮雕,一个古老的故事图案,栩栩如生。据说还有一个功能,唱戏时起着扩音器的功效。古人的智慧,朴实无华,隐而不露。
随意行走,又见一老人在屋旁的沟渠里洗豆腐纱布。西下的余晖晒在古铜色的脸上,安详静谧。这个类似埠头的小沟渠,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九曲水圳,平时供村民洗涤之用。而此水来自平溪江,从东向西,最后流入村西的农田。又有灌溉用处,没有浪费的观念。
继续往前走,有人说古村中有一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华堂王氏宗祠,又叫大祠堂。我听了,欣喜。因了天色将晚。加快脚步,又是弯弯转转,遇见一古老的建筑群。青瓦白墙,墙是马头墙,有鲜明的徽派建筑风格。前方是两眼池塘,池水干净见地,养了好多红色的田鱼,悠哉游哉。池中有少许的荷花,没花只有零星的叶子,显然这不是她的时节。
建筑坐西朝东,前后三进,规模不大,但设计独特。两层四檐的斗门之后,就是一座凹字形的水池,池里水不清。架在“凹”字水池上的是一座石砌梁桥,通向“节孝殿”。建筑雕刻精细,小青瓦屋面,歇山顶,全楼列柱24根,造型轻盈舒展。殿内设神龛,供奉着为父而死的孝子王琼和拒不改嫁的节妇石氏,塑像中两人都年轻。后厅的面积较大,正中间端坐着王羲之像。两边是供奉祖先神像和牌位的地方,诉说着这个家族的悠长和繁盛。
我随意逛着,也不知道在想什么,历史的厚重往往会使我清晰不起来,恍惚。虽是节假日,游人不多,偶有王氏后人坐在祠前的青条石上聊天抽烟,说着我听不懂的话。这中间有个小插曲,我刚来时,大门紧闭。问人,说看守人回家吃饭了,只能明天过来。我听了,有些失望,但也没办法。我只好去前面的平坦地绕一下,算是有个留念。
不久,再次向祠堂的方向望去,大门竟然开了,这种惊喜只有当时的我才能感受到。赶紧过去,没有讲解员,只是自己看看。出来时,看守人看我的样子,和我说了一些话,但我听不懂的居多,只知他是王羲之的后人,53代了。还有希望我能再来。而我觉得,我已经满足了,一座文化艺术的瑰宝,只要留在我心中,此生无憾了。
踏着夕阳,赶回了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