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经理的价值:听取用户需求表述(但不要照着做),经过分析,把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满足用户的本质需求而不是口头上的表象),千万不能当用户的“传声筒”。
- 用户与客户的区别:用户是使用产品的人--User;客户是购买产品的人--Customer。两者可以互相交叉。例如老板买软件,老板是管理员用户。
- 需求采集方法:用户访谈、调查问卷、可用性测试、数据分析
一、用户访谈(定性的说):单个用户访谈、焦点小组
问题1:用户说的和做的不一致。例如用户说喜欢黄色的衣服、而买的时候缺买的灰色。
对策1:尽量让用户做一次,以验证说法;区分用户说的事实和观点,如“做了什么、步骤如何、遇到什么问题”比较可信,而“我觉得、我认为”则需要慎重,带着问号去听。
问题2:样本少,以偏概全。例如访谈对象都是男性、都是某个地区子公司的员工。
对策2:识别可能引起偏差的因素,操作时避免或报告中标明;用增量的方式访谈,例如先访谈5个用户,得出基本结论,再访谈5个用户验证结论是否有变,若有变动则反复上一过程,若没有变动则结束访谈,节省成本。
问题3:用户过于健谈,访谈话题偏题或描述过于冗长
对策3:及时扳回来,如果多次无效就结束,换下一个。
问题4:我们过于健谈,用户被说服,真实想法无法表达
对策4:牢记访谈目的和主题,管住嘴。
二、调查问卷(定量的说):通过访谈的开放式问题和沟通为问卷采集设计封闭式问题
问题1:样本偏差,即样本与想了解的目标用户群体出现偏差。
对策1:尽量覆盖各类型用户,如年龄、性别、行业、收入等;保证各类型用户的样本比例接近全体比例,如用户中男女比例为7:3,那么样本也应该保持这个比例;标明调研约束和限制条件等筛选条件;把目标群体特征定义成一系列问题,放入问卷,以便筛选使用和调整比例偏差。
问题2:样本总量过少。
对策2:报告中只能说“5个用户中3个选择了A”,除了补充外没其他太好办法,统计意义不大。
三、可用性测试(定性的做):让测试用户通过使用产品或原型来发现界面设计中的可用性问题,通常只需要少数几个用户,观察用户怎么做,并不时询问、记录问题。
问题1:做的太晚,即使发现问题也来不及修正了。
对策1:产品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做,从原型有了交互行为开始,各功能测试、版本上线都可以抓很少的1,2个用户尽早的做。
问题2:组织者说的过多或带有引导性,影响用户自主性和操作真实性。
对策2:少说多看,管住嘴,多提问,多记录,时候讨论。
四、数据分析(定量的做):用户的操作日志、后台管理系统日志、访问信息。
问题1:统计使用不得当而误读数据。
对策1:统计学知识补充,常回顾、检查。
问题2:平时不下功夫,临时抱佛脚。
对策2:数据采集要从产品设计时就考虑进去,方式、途径、内容、频次,以及重要的检测点和检测对象设定。
-
一手需求VS二手需求
一手需求类似“生孩子”:在产品诞生前,没有用户使用,由产品人员驱动,发挥空间大,是从潜在用户那里“拉”来的需求。
二手需求类似“养孩子”:已经运行的产品,用户已经在使用,由用户驱动,按需改进,是已有客户“推”给产品的需求。 -
需求采集的补充方法
现场调查:融入业务一线,需要一定时间。
AB测试:基于大用户量使用。
日记研究:互联网新兴个人应用,往往是同行意见。
卡片分类法:把需求单独写在便利贴上,让用户去分类,了解用户是怎么给产品划分模块的。
自己提需求:自己用自己的产品。 -
用户需求VS产品需求
用户需求:用户自以为的需求,经常表达为用户的解决方案。
产品需求:经过产品人员的分析,找到的真实用户需求,并且表达为产品的解决方案。
示例:用户说我想加其他人为好友,其他仔细询问过后才知道他想得到其他人的文章更新提示,因此产品中增加“订阅用户新文章功能”就够了。 - 需求分析过程就是把用户零散的真实需求,分类抽象提炼为最终用户需求,转换为对应产品功能,指导开发。
-
满足需求的三种方式
改变现状:开发或更新产品功能,最笨。
降低理想;“打预防针”、“丑话说在前头”等。
转移需求:引导用户关注更重要的功能。 -
需求的检查过程
相应工具见《用户需求清单》《产品需求清单》《需求开发清单》
- 需求的生老病死
- 一个需求的奋斗史
Tips
- 以用户为设计指导、以老板为实际出发,协助老板更好的实现用户价值。
- 要根据重要程度将用户进行分类排序,不同程度的满足,毕竟资源和约束限制是必定要考量的。
- 用户需求优先级应该结合商业目标作出评价和甄选。
- 产品需求规划的各阶段目标和用户主体不同,因此需要动态调整用户需求优先级。
- 比用户说的和做的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原因,多向用户问为什么,刨根问底。
- 避免让用户设计产品功能或与用户讨论技术实现细节,抓住访谈主题和目的。
- 鼓励用户以故事的方式讲出来,是最好理解用户的方式。
-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问卷,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自己要先测试答一下。
- 问卷开篇问题应简单、少思考;中篇应重点、需思考、较敏感;末篇应个人信息。
- 样本总量少时,使用百分比分析是没有意义的,结果不稳定;要使用百分比的话,最好约有100份有效的调研结果。
- 问卷表述应无引导性,与用户访谈类似。
- 对于重要的问卷,需采用先小范围试答,根据反馈修改后,再大面积投放的方式,类似产品的灰度发布。
- 招募测试用户时应尽可能贴近真实用户群体。
- 可用性测试前组织者应给用户准备好一系列典型、重要、频繁操作的业务。
- 改版上线前的可用性测试和AB测试很重要,需要给自己留退路。
- 在一个团队里,应统一一种记录用户需求的形式,如mindmap。
- 用户需求和产品需求可能出现多对多情况,因此需要在《用户需求清单》给用户需求编号,在《产品需求清单》中标注对应用户需求;产品需求也应在《产品需求清单》中编号,在《需求开发清单》中标注对应的产品需求。
- 做项目的终极目标:多快好省。范围大、时间短、品质高、资源省。
敏捷迭代、一般2-4周,把类似的功能点、业务逻辑上关系密切的放在一次迭代中。 - 功能互相之间依赖。那些只能先做的功能,应该在产品需求列表里注明;功能与人力资源之间的依赖关系也会经常存在,比如有些功能只能由团队里的特定成员来做。
- 需求的粒度大小。商业价值很高的功能,如果细分的话,会发现其中也有价值相对低的部分,所以需求的粒度应该尽量细,前提是细化引起的管理成本上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经验是,在需求列表里出现的任意一行,工作量最好不要超过5人天。
- 情愿把一半的功能尽可能完美也不要把全部功能做成半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