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我和DISC还是有缘分的。很早的时候,我那个热衷于学习的妈妈就给我介绍过DISC,当时的我,一直觉得这种用各种莫名其妙单词首字母拼凑的名词,都有一种不可相信的嫌疑。一个快退休的60岁老阿姨,交了老多钱去参加一些仅仅几天的培训课程,怎么听怎么像一些不靠谱的XX组织。但我妈毕竟是有敏锐判断能力的人,对于DISC她对我可以头头是道,滔滔不绝的跟我说起了DISC,和它的分析方法,还拿我当小白鼠来进行人格行为分析。
时间一长,我倒也对DISC产生了那么些兴趣,便找来了我妈那本,已经是被彩色笔画的色彩缤纷的DISC的基础入门书,快速了解了一番。书的内容比较明了,有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想法。很可惜是,书中只是浅尝辄止地介绍了DISC,让人依然有些云里雾里的玄学感。于是乎我决定,要想进一步了解DISC,那最好的方法便是,深入虎穴,一探究竟。
在杭州两天的F49线下课程,让我对DISC这个工具,以及这个工具如何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上有了全新的认识。虽然说,这门课程并不会像我以前的那些专业课一样,给出一大堆参考文献,和研究报告。但课程本身阐明了很多我以前想过,但是没有想通的很多东西。通过DISC的报告解析,我首先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看到了我在荷兰,这个充满着理性、逻辑、顺序步骤的社会中多年之后的变化,外在的C值相对于内在显著上升。 另外,思辨与探讨的需求催生了S值的快速转换。而这些,我其实早就意识到了,但却很少通过数据的衡量来发现之间的变化(也对,心理学和行为学中的数据测量本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样的明晰图标和解释,不仅让我自己更好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还对于自己个性与行为变化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我之后又尝试着对我的父亲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他的内外在变化也大概是因为常年的特定工作环境造成的,以至于我们看见的他并不是真正的内在。不过,让我很欣慰的是,作为儿子,我对他的感觉,与他内心真实的自我高度相似。说明,我并没有误解自己的父亲太多,尽管这么多年,我们也并非没有这样那样的摩擦与冲突。
现在复盘来看,DISC短短两天的课程,也许对我有着更大的意义。博士即将毕业,而对于职场非常迷茫的我,未来走向何方的确是一件需要思考的事情。而DISC给予了我一个开拓更广大视野的机会,从科研到社会职场,对于很多比我年轻得多的人来说,早已经经历过多年,但我却刚刚回到国内,即将开始一段全新生活。对于未来,我充满迷茫。而DISC则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的微小缝隙,通过细微的光线,我在恍惚和徘徊间得到了一些启示。 也许未来的路,就如同我经历的苔原与非洲草原一般,充满荆棘、沼泽与未知,但我无所畏惧。
人生总是很漫长,DISC的课程很短暂,但它就像一生起床号,让人从睡梦中张开惺忪的眼眸,充满活力地迎接新的一段挑战。
听说要凑满三点收获才行?我在DISC都找到女朋友了,这个算不算第三点收获呀? 哼~
已放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