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在知行院,我参加了第二次心理咨询协会五组的案例督导和伦理讨论。因为不是每一次都能保证来,我还是很珍惜这次督导的机会。组长郭丽娟老师,准确把握时间,从伦理讨论部分开始。在这个环节中,我的感受比较零散。我们深入的探讨了精神分析动力性治疗和萨提亚家庭治疗的区别,前者更强调来访者的主体性,更能贴着来访者的感觉去展开咨询,后者的治疗方式更结构化和艺术化一些,能很快的去除来访者的防御系统,给来访者当下更大的冲击。然后,我们又谈到青少年家庭治疗中,父母、孩子和治疗师的关系如何把握,李淑英、马红艳,郭丽娟老师,都谈到了自己与青少年工作的困惑和经验,部分老师给到了一些见解和支持。最后,郭丽娟老师就伦理道德和职业胜任力这两块,列出一些问题提纲,强调咨询师自我体验成长的重要性,大家一致同意伦理内容,需要常常去学习,常常反思。
第二部分,杨莉老师呈报案例。我领略到她的职业胜任力和认真严谨的工作方式。她详细的呈现了个案的基本情况、整体情况、来访者主诉、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咨询师的印象、督导的原因、自我的反移情、个案的防御方式、人格模式、咨询效果等。因为有一些高中工作的经验,对他呈报的个案情况还是有感觉的,仿佛就像是自己身边的某个人一样。我感受到杨老师一直很耐心的在20次左右的咨询中围绕着来访者的困惑和话题去开展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她感觉自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在答记者问。很欣赏她的感受敏感性,但她又不是很急迫,用正向移情的方式建立关系,在来访者认知和现实层面做工作,舒缓了来访者者的焦虑情绪症状,改善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使来访者的行动力明显增强,比如参加运动会,停止休学。之后内圈老师,就各自的感受,对案例的督导起到了拨云见日的作用。申红霞老师直接点出,来访者玩的心态,建议咨询师和个案讨论自己的感受,划清咨访界限。郭丽娟老师,就讨论咨询师感受的部分,呈现了具体提问方式,比如你会不会觉得你的状况好转了,我们就分别了。虽然我感觉这样的提问话题,不太适合高中二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但让讨论更深入了。李淑英老师谈到,第一原生家庭对个案的情感隔离很严重,建议为其感受命名,并呈现出咨询师在当下的感受。第二,青春期内心冲突很厉害,性是一个必须要谈的话题。鸿雁老师谈到,病态自恋和健康自恋的区别,建议满足个案的认同感,并和个案讨论理想化的男性,是什么样子等。各位内圈老师,都从自己的专业经验出发,给到了杨老师支持和帮助,尤其是看到杨老师自己身为学校教师,免费咨询的焦虑感。我也感觉,在以后的咨询中,杨老师可以寻找适合的切入点,为个案呈现,咨询师作为一个人的情绪情感或者生活的困惑。最后,外圈老师,谈到了自己的感受,尤其是李卉媛老师,她询问,在高中阶段,用哪种咨询或者治疗方式,更快速更有效的帮助来访者减轻症状,适应环境,甚至人格成长。个人建议,团体辅导或者焦点。
大家讨论的很热烈,四个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咨询路上,大家结伴而行,充满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