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逼一月前种在我脑海的种子,发芽了。
李志《B哥夜话》几期节目颠覆了我许多错误的、模糊的、无意识的观念,内心一阵惶恐,在便签上记下一句话「不接触新东西,难以发现自身观念存在的问题」,然而对许多观点仍感难以理解,如回答「为什么现在不抽红梅烟?」时,他若有所思的说「标签是个很可恶的东西」,然后欲言又止。
最近关注李笑来老师的公众号,他讲过一个理论:知识量增大到一定程度,他们之间更易产生连接、迸溅出思想的火花,最终出现各类知识融会贯通的现象也就容易理解了。最近,他做了几个「经费群」,谈到做群的原因时[1]
因为《共同成长》社群的人最终都是有知识、有原则的人,不一样。最后,这些人之间必然产生各种碰撞与组合,假以时日 —— 对,我就是相信时间力量的人,我就是把时间当作朋友的人 —— 这里面一定会产生我们现在不知道是什么的“意外惊喜”、“意外好运”,虽然究竟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提前也无法知道,但我们就是知道那是一定会发生的。
从概率学上我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把一群价值观趋同的,有想法的人拢到一起,能有「Serendipity」出现的概率相当大,但理解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昨天,看了「一席」,由《十二公民》导演徐昴演讲,他提到一部话剧《喜剧的忧伤》一个编剧与文化审查官之间的故事,十分直接的说这部剧脱胎于罗密欧与朱丽叶,讲在两个相互对立的群体中,两个个体产生了相互认同,从而激发出各种各样矛盾,昨天的感触是专业人士果然不同,看戏思路是为何为会「有戏」。
很久没读过「大象公会」,今天想为同事科谱下「为什么同性恋基因没有被进化淘汰」[2]。面对他们那种”同性恋就是变态”的看法,真希望他们多了解科学,改变对同性恋者的偏见,接受“同性恋是基因多样性引起的”。却偶然看到一篇「你朋友圈里真正交往的有多少人」[3],其核心是基于「邓巴数」,但其理论中关于标签的一段深深的吸引了我,
受制于这样的认知局限,人类不得不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人:对熟知者,我们会把他当作有血有肉的特殊个体,会关注他的喜好和秉性,揣摩他的动机和意图,并以此决定与其的交往策略。
而对于半生不熟者或陌生人,我们会做类型化处理:归类、贴标签,凭借刻板印象迅速决定如何相待。……某些社会现象便可以得到合理解释:比如许多人持有种族偏见,这种偏见却常常并不妨碍他拥有该种族的朋友。……当我们使用比较客气的称谓以刻意强调与对方的社会距离时,就会选择一些标签式称谓
一阵兴奋、喜悦袭来。了解到「标签」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由生理结构决定的,回想面对标签我们的反应是什么?于我来说,对于「大众」、「家庭主妇」、「文艺青年」、「印度阿三」、「新疆人」、「同性恋」……每一个便签都有些自己的看法。对他们进行整体「建模」,很容易因具体某人、某事,影响这个模型,最怕产生的看法存在偏见,就会出现同事对待「同性恋」群体这种情况,一棒子打死一群人。
不能因个别「同性恋」者出格行为,就认定这个群体人都如此;不能见过「新疆人」小偷,卖切糕讹人,就想新疆没什么好人;同样,所有种族偏见都该理性思考下这个问题。道理很浅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需我们主动辨别,「贴了这标签的群体都是这样吗?」毕竟标签管理方式是人类的大脑处理信息的本能。
如此,终于理解了李志所言「标签是个很可恶的东西。」标签太容易让人产生偏见,无论对他人还是自己,都影响理性的思考,而这种现象又太普遍,思考下跟风现象就容易理解了。
同时理解了徐昂导演「喜剧的忧伤」中编剧和审查官刚开始对对方的看法完全是「标签」模式化后的产物,当熟悉后,对「个体建模」代替「集体建模」后,打破之前偏见,最终相互理解、认同。
也再次回味李笑来老师的理论。这段时间自己严格控制信息摄入,尽量摄入高质量的信息,如很多人推荐的书籍、一席、经典电影、高质量微信公众号、「大象公会」,尽量不摄入微博、新闻这类庞杂的信息,让优秀的信息、想法相互产生反应,就产生了意外的「Serendipity」,这件事印证了「创造惊喜」理论。同时,李志在我脑海中种下的种子发芽、成长,与李笑来老师在《以理服己二》[4]所讲
所以,当你想说服一个人的时候,技巧是:陆续告诉他一些理由,但就是不说结论。
种下种子,坚决不提结论,让他自己想。
不谋而合,这种种事物间的关联令我感到太神奇。
回想起妈妈常说的那句话「多读书,说不定在哪就用上了」,多么朴素的道理来阐明事物间的关联性。由这次实践,进一步理解了李笑来老师的构建「经费群」的想法,通过筛选相互交流的人员,来增加产生有效关联的可能性,从而创造「惊喜」。
由一颗有关「标签」的种子发芽,被「一席」灌溉,「大象公会」施肥,最后与李笑来老师那棵思想之树交织,结下这颗果实,感到丰收的欣喜。
总结一下:
1、慎用「标签」进行评判,理性分辨事实,避免无意识偏见。
2、实践证明:主动选择大量优质信息摄入,自然常有「惊喜」。
3、实践证明:说服一个人,只需要告诉他最简单而致命的理由,莫说结论的方法可行。
4、Lake,你应该多读点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