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齐物论”
1、标题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万事万物无所谓是非对错,无所谓孰优孰劣,大家都差不多。
2、只要你能想通这层道理,人生的幸福感就会迅速飙升。
换言之,吃低保和当首富有区别吗?还不都是一回事嘛!
3、“齐物论”里贡献的成语:“朝三暮四”、“沉鱼落雁”、“呆若木鸡”,原意是用来比喻没有是非对错成败的。
二、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有助于理解“齐物论”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是说在宏大的时间尺度里,多少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都灰飞烟灭、无声无息了。
2、“是非成败转头空”,
这是说无论英雄们做出过多么辉煌的事业,他们的人生受到多少赞美和非议,转眼都不重要了。
(虽然今天我们还在仇恨日本鬼子,但谁还在意秦始皇焚书坑儒呢,谁还在意蒙元大军的屠城呢?时间总会冲淡一切。)
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不管人们怎么建功立业,怎么为非作歹,青山还是那样的青山,太阳还是那样的太阳,一切都不曾改变。
4、“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多少丰功伟业,悲欢离合,都会变成人们可有可无的谈资。你今天特别在意的这些人,这些事,很可能连后人的谈资都做不了。
5、我们从《齐物论》的角度一看,三国时代那么多英雄豪杰,最后不都变成演义里的角色了,很少有人在意他们在历史里的真实模样。
曹操和刘备谁才是正统,真有那么重要吗?
(再比如宋朝的大事件里,岳飞如何精忠报国,秦桧如何卖国求荣,主战派和主和派如何斗得你死我活,结果又怎么样呢?
人终有一死,国终有一亡,老百姓给宋朝皇帝交粮当差,给金国皇帝一样交粮当差。
站在宋朝的立场,觉得金国人是强盗;站在金国的立场,觉得宋朝人是伪君子、窝囊废,还特别不仗义。
孰是孰非,只取决于你站在谁的立场。任何是非对错仅仅是立场问题,角度问题。)
三、“是非对错”真的不存在一种普世性的标准吗?
1、庄子说,不存在普世的标准,但存在个性化的标准。
(……这就看你站在哪个角度了,是就是非,非也是是,各有各的道理。如果我们在认识上抛弃是非彼此之见,这就会合于道的枢纽,就像处在一只圆环的中心一样,悠然顺应那是非彼此的无穷变幻。)
2、儒家认为是有的,那就是孔子提出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所不欲,强施于人”——非。)
(这个观点看起来确实是“是非”的“普世标准”,但经不起推敲,因为,当针对某一件具体的事件,你认为是“非”、“错”,而对方会认为是“是”、“对”;况且“勿施”、“强施”也是站在不同角度的主观判断。)
(例如,我们可以拿这个原则去质问日本鬼子:“难道你们喜欢被侵略吗?”但他们应该会说:“我们当然不喜欢被侵略,但我们发动的战争是正义的解放战争,不是侵略战争。”这就没道理可讲了。)
(对“中日战争”,我们认为是“非”的、“错”的,属于“侵略”,日本鬼子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日本鬼子则认为是“正义的”、“是”的、“对”的,属于“解放战争”。)
(——角度不同,“是”、“非”、“勿施”、“强施”的主观判断就不同,普世标准真的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