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的意识?
心理学对意识的定义是:意识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意识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欲望,也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从意识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其重要性。对自己的认识离不开意识。在意识状态下,才能觉察到自己当前的状态,如:正在做什么、想什么,带有怎样的情绪;在意识状态下,才能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如:自己有怎样的长处和短处。对外部事物的认识同样离不开意识,在意识状态下,才能对人、事、物有所觉知,如: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觉察对方当前的状态、看见柳叶发绿、万物复苏等等。
意识是觉察状态,非觉察状态则是无意识。
无意识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就是对刺激的无意识;我们平常的一些下意识动作是行为的无意识,一些非常熟练的动作,如走路、骑车等,也往往不在意识的控制之下,而是自动进行的。
弗洛伊德提出的意识模型将意识比作冰山一角,而潜意识(无意识)是潜在水面之下冰山的主体部分。弗洛伊德将潜意识视为需求、欲望、愿望与创伤性记忆的储藏室。他认为,我们意识不到的无意识过程可以影响我们有意识的思维 、情绪与行为。
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还有前意识,是一些关于事件与事实的记忆,它们并未被意识到,但经过提示后可以进入到意识之中。
每个人的意识水平各不相同。
进入同一个会议地点,有些人打眼一看就能找到安全出口,而有些人则始终对此毫无觉察。觉察力水平还表现在差别感觉阈限方面。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有些人对颜色的差别感觉阈限就很小,如:张艺谋对色彩有很强的敏感度,一件纯色的衣服,也能区分若干不同的色度。有些人对重量的差别阈限很小,如:北京百货大楼的张秉贵,在称量糖块时,有令人称奇的"一抓准"技术,顾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
有些人对自己有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和了解,是有自知之明的人,而有些人对善于自欺欺人,对真实的自己所知甚少。有些人对事物有整体、全面的认识,而有些人只看到了局部。
可以做这样一个自我测试: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您刚从外面回到家,打开门后,您都看到了什么?很多人只看到了左右,而有的人则能看到上、下、左、右各方位。
意识水平是心理健康程度的十项指标之一。
提升意识水平,要不断扩大自己的意识层面,让前意识和潜意识层面更多地浮现到意识层面。许又新教授将“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视为各种心理治疗中起作用的共同因素之一。许教授写到:“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是通过自我探索使意识得以扩大,过去觉察不到的内心世界逐渐清晰呈现出来,人们对自己的理解得以提高或深入。心理学家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也阐述了扩展意识水平的重要意义。他写到:心智的成熟,也可界定为“意识的成长”。要使心灵获得成长,必须认清自己的偏见和局限 。
提升意识水平,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觉察力。增强觉察力的方法之一是慢下来,走路慢下来,能觉察到自己走路的姿势;诵读经典时慢下来,能更好地与经典相应。提升觉察力的方法之二是活在当下,用心去感受。抑郁是对过去的懊悔,是活在过去;焦虑是对未来的恐慌,是活在未来;保持觉察则是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才会有心理的健康。用心去感受自己,会更好地与自己相处;用心去感受他人,会有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用心去感受自然,会从自然中汲取能量。
意识比知识更重要。
与知识相比,意识是动态的、整体的。只有通过意识,才能使知识得以运用,实现整体联系。
以踢足球为例,相关技术是知识,掌握技术后,要踢好并不容易,因为意识不足,往往会顾前不顾后,难以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因为缺乏安全意识,而不是缺乏安全知识。比如:酒驾等造成的交通事故、前不久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的爆炸事故等等,无不是缺乏安全意识所致。
我们在掌握了安全知识后,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起安全意识,时时保持觉察状态。
作为心理咨询师,在掌握了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后,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起这样的意识:心理咨询的本质启发、引导、支持、鼓励。
时时保持这一觉察,就会避免出现以下问题:把自己当作老师,回答求助者提出的问题;把自己当作法官,对求助者进行评判;把自己当作教练,高高在上地指导求助者。
时时保持这一觉察,才会通过支持、鼓励调动求助者的积极性,通过启发、引导促使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使求助者的意识得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