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看了一部电影《澄沙之味》。
暖暖清新的日式电影,日本人真得很擅长极为用心、缓慢地去拍每一个细节、每一处风景、每一句台词。特别不着急。就是现在被反复提及的“匠心”。
但今天我想说的不是日式风格也不是电影手法。而是被触发的一个感想——关于讲故事的重要性。
电影的最后是这样一个镜头,男主角在满是樱花的公园一隅摆了个小摊在卖铜锣烧,作为观众的我心里一股暖流涌过,仿若置于那片樱花树下,迫不及待想去买一个他的铜锣烧。
可是,stop,我自问一下,如果我没有看这部电影,这个流动小摊,这位相貌平平的大叔,应该并不会在我心中引起一股暖流吧?毕竟我家楼下公园门口也常常有这样的大叔或大爷推着一个流动小摊,卖鸡蛋饼或者是烤红薯啊。最多是饿了时候,才会注意到去买一个。仅此而已。
但是如果看过这部电影,或者我告诉你关于这个铜锣烧的故事,包装一下贩卖一下,你一定会去买十个,哪怕要跑很远的路。并且告诉家人、朋友、同事。因为买到的,吃进去的,不再只是一份简单的食物,而是饱含动人故事及平凡哲理的一个铜锣烧。
所以我关了电视去洗澡时,就想,难怪现在都强调要会讲故事,没有也要深挖硬搬,比如中国好声音舞台上的那些狗血故事。大家都知道失真性,但看到听到的时候还是会长吁短叹,与此同时,收视率也便蹭蹭上涨。
或者卖一个酸奶一个面包,也要用大篇的优美文字和图片来展现一杯酸奶一片面包的所有前因往事,以此来打动消费者的内心,让他们在众多的酸奶或者面包中在你这里多停留一会。
一时间,每一件商品每一个创业者似乎都满载故事的光辉。
但不得不说,真正打动人心的,依旧很少,多数都在哗众取宠,因此初衷就是吸人眼球,而不是自我反省与救赎。只有从内心出发再回到内心的故事,才会持久打动人心。
矛盾的是,往往这一类人或事或物,却偏偏没有机会、也并没有动机去讲出那些沾满尘埃依旧闪闪发光的故事。他们在经历过这些故事后,选择的是最平淡的生活,因为懂得了至贵至珍的人生道理,比如电影中被归为人生loser的大叔,被一位76岁的老妇人和她的红豆馅儿救赎后,选择的是成为一个流动小摊贩,在樱花下在风和日丽中,听从老妇人的感悟:我们生而为人,来到这个世上,无论遭受了怎样不公正的待遇,也还是要看和听,看一切美好的事物,听风和红豆的声音。
他们的故事非常平凡,就是人生的写照,没什么大起大伏,和你我一样,也并没有大逆袭创起业了,做起了铜锣烧CEO,到处去宣讲自己的故事,贩卖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但正因为这样,我看一千个一万个都会开心。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拿来贩卖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贩卖的。
写故事的人们,和写故事的自己,都要努力去写这样的故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渡人亦渡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