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睡懒觉,婆婆带着满意姐出去玩。玩了一会儿回来,见我还没起床,婆婆便说,去叫你妈妈起床。
小家伙走到我床前“妈妈,妈妈,起床了”,见我没反应,提高了几分贝继续叫。我睁开眼睛,说好,马上起床。于是满意姐站着旁边看着我。过了十秒钟,预期的结果没有出现,小家伙又加大了分贝“妈妈,妈妈,你说了起床,怎么还不起来?”接着声音开始变哭腔了。
我安慰了一句“满意不哭了,妈妈就起来了”。小家伙马上转哭为笑,“妈妈,我给你数到10,你就起床,好不好?”我说好。“1、2、3、4、5、6、7、8、9、10……”
我坐起来,女儿赶紧把鞋子摆好,“你快点穿好鞋子”,我穿上鞋子。“妈妈,你起床要吃早餐”,说完走出了房间。在洗手间刷牙的时候,女儿把鸡蛋拿过来了,“妈妈,吃鸡蛋了吗?你不吃就我吃了哟,你吃我就不吃了(超级强大的模仿能力)”我告诉她我在刷牙,要刷牙洗脸了才吃。女儿又出去了。
洗完脸,坐回床上准备换衣服,小家伙把剥完壳的鸡蛋拿过来了。“妈妈,妈妈,你吃鸡蛋吧”,有点哭笑不得,我说,你先帮我拿一下,我去换个衣服。
换完衣服,满意姐把鸡蛋给我,自己玩去了。过完一会儿,问“妈妈,你鸡蛋吃完了吗?”我说吃完了。于是放心的去玩了。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孩子的行为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不达目的不罢休。如果把这件事放到工作中,我们是不是也会受到启发,明白目标驱动的强大力量呢?
首先,满意姐接到任务“叫妈妈起床”,于是用各种办法,甚至不惜使用了自身绝技——哭,遇到阻力的时候——叫一次妈妈不起床,于是软硬兼施,先来硬的——哭,但哭一下马上不哭了,而是给了妈妈一个台阶,说“我给你数到10,你就起床”,最后用一句商量的语气“好不好”,让人无法拒绝。
其次,任务完成——妈妈起床了。但还需要跟进之后的进度,将相关的工作一并做好,提供附加价值。于是起床后要监督妈妈吃早餐,甚至自己动手将鸡蛋把壳剥了。服务做到位,让对方无法拒绝,又感到一阵暖意。
最后一步,提供了相关的服务支持后,要跟进服务后的质量——妈妈拿到鸡蛋了,但是吃没吃并不知道,于是问一句“妈妈,你鸡蛋吃完了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才确定此次“叫妈妈起床”的任务完成,放心的去玩。
正如我们在工作中接到一个任务,不可避免总会遇到各种阻力,这时候,需要想尽办法突破阻力,将能用的资源全部用上。任务完成后,还需要跟进相关事项的进度,必要时提供相应的支持,得到相关方的认可和配合,最后确认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