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大人的态度非常敏感,因此,如果我们可怜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有自悲自怜的合理理由。然而,当孩子自悲自怜时,他的痛苦会加倍,因为这时他不是去面对他的困境或积极寻找解决方法,而是越来越依赖于他人的怜悯,非要等人安抚才能好起来。渐渐地,孩子越来越工没有勇气,越来越不愿意面对现实。
当面对孩子的身体出现问题时,我们常常把同情和怜悯弄混淆。
同情和怜悯怎么区分呢?
同情是就事论事的态度,传递出来的信息是:“我理解你的感受,你受了很多伤害,我明白这对你来说是很大的困难。我会帮助你渡过难关。”
怜悯是无原则地可怜人,传递出来的信息则是:“你很可怜,我为你难过。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为你承受的痛苦做出弥补。”
我认为,同情是一种共情的联结,而怜悯却是信心和能力的阻碍。
当念念被查出因为眼球天生发育不足,而有较严重的散光时,作为母亲的我,心都碎了。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自责和怜悯。作为一个从小到大,无论是躺着看书还是趴着写作业,视力依然非常好的我,无法接受才三岁的孩子要戴上眼镜,并且,这一戴,大概就是一辈子。我没有办法想像,她眼中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我陷入深深的自责,不断在想,是不是我怀孕时什么营养没补好造成她眼球发育的那点点偏差。带着这种自责,我和队友一致认为孩子非常非常可怜,于是不禁就格外的照顾她,事事迁就她,总希望能弥补关于眼睛散光的遗憾。
虽然,才三岁多的她,还不太明白,她的眼睛倒底有什么问题。但她却因为我们过多的帮助,变得越来越粘人,越来越容易发脾气,越来越喜欢指挥我们去做这做那。以致于本来会自己会穿衣自己吃饭的她,变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稍有不如意,就会对着我们嚷嚷,大哭。
当时,我和孩子爸都深深的感到费力不讨好。
看到这章的时候,我才明白,原来最初,我们错把怜悯当作了同情。孩子的变化,完全是因为我和孩子爸的态度。
庆幸的是,最后,专家说孩子太小了,建议再观察半年,让孩子的眼球再长一长,暂时先不戴眼镜。听到这里,我松了一口气。同时我也冷静下来,反复的冷静思考。我想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她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喜好。也许,她并不会像我那样,认为戴眼镜是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也许她并不需要我的可怜。想到这里,我忽然就接纳戴眼镜这件事。
我对她的态度又慢慢恢复成之前的样子。孩子很快感受到了,也随之改变。我用轻快的语气告诉她,戴眼镜并不可怕,戴上眼镜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孩子问:“就像爸爸那样吗?”我说是的。她立刻笑着表示,觉得爸爸戴眼镜挺帅的,等她戴上后,也会和爸爸一样好看。
……
……
我想,即使半年后,再次检查后,真的要戴上眼镜,我也不会再像之前那样一味的可怜和自责。理解她的感受,鼓励她克服困难,才是我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