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元旦,大一,我忘了自己是怎么过的;
2016年元旦,大二,我依旧忘了自己那天在干嘛;
2017年元旦,大三,我在北京,跨年的时候应该和郝、袋鼠在大街上吧;
2018年元旦,gap year,和zz在理县,我干爹家。
2019年元旦,大四,我将会在宿舍度过白天,看部电影、看会儿书。晚上出去觅食一圈,然后20:30-22:00在珠江边听着播客散着步。
人真的是一个健忘的动物,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于是我决定第一次动笔写“年度总结”类的东西,回望一下即将溜走的2018年。
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胡适
时间轴捋一遍
6月之前在雅安过着“神仙”生活:睡到自然醒,去地里采摘沾着露珠的豌豆尖儿煮一碗面;而后学习一会儿(当时在学python、Udacity上面人工智能入门课、以及中国大学生MOOC上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午饭之前留1小时备课;饭后去村小给孩子们开展“午间小视频”微课堂;课后再回来学习一会儿;等孩子们放学就带着娃儿去我们一块儿搭建的“图书角”看书、做手工、做实验、弹尤克里里、背着“兜兜”去采茶……晚饭后看部电影、看会儿书、和舍友聊天,然后开心地入睡。周末会带孩子们去“野外”玩:爬山、踩水、挖竹笋、露营……或者跟他们一起在村里“搞事儿”:开展“故事商店”收集村庄故事、草地上的“诗歌朗诵大会”、石头上的“音乐会”……那时候最开心的时刻是塞着耳机,听着《得意忘形》播客,从村里步行到镇上,抱着志愿者哥哥姐姐们给娃儿们捐的一箱箱书,又沿着蜿蜒的山路从镇上回村里,路上累了坐在河边石头上歇一歇,真好~
6月中回学校一周,复学,送走一拨即将毕业的同学们,然后奔赴我的小鹰毕业礼,在河南省信阳郝堂村结束了我一年的小鹰生活。洛阳毕业旅行,小鹰们奔向全国各地,我回到广州。
7-10月,在小鹏汽车实习,第一次接触产品工作,每天都很忙碌,每天也都有惊喜。中间有一个月借宿在佩琦家,9月开学了,来到一个新的宿舍,遇到了一群很棒的舍友。
11月结束实习,回到学校,开始大量输入AI/PM方面的知识,看书、看文章、集智学园上学习课程;同时找工作也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12月,放飞自我刷了不少美剧;参加了白熊产品经理训练营,系统整理输出了一些东西;断舍离了一些东西,发现安安静静干自己的事儿是最舒适的状态。
四平八稳,很幸福的一年。
一直在走狗屎运
“幸运”是每一年都会有的主题,每时每刻都觉得自己拿了上天太多恩宠,所以能一直“走狗屎运”。
老朋友们自不必说,一直相伴。
遇见了一群有趣的孩子们,逗我开心带我减肥;遇见海珠,村里人说我们是双胞胎,她说:我们是灵魂上的双胞胎;遇见佩琦,分享电影分享播客给我买好吃的;遇见hanniman,加入了很棒的饭团,学到了很多干货;遇见思云,很棒的一个leader,循循善诱容忍我的各种无知还耐心解答;遇见了704的舍友们,原本以为”无聊“的事情原来一群人一起做就不无聊了……
跌跌撞撞,很幸运的一年。
开始尝试断舍离
大概是在村里慢慢养成的习惯吧,很久才看一次手机,因为真的没啥好看的。没有工作,不需要随时stand by听领导指示;平时的社交关系因为距离的遥远也渐渐冷却了;微博等也没啥兴趣刷。后来离了村,觉得这种状态也挺好,就保持了下来。现在平均每天手机屏幕使用市场大概3h左右。
从手机延申出去,app被我从150+精简到30左右;微信每天在线时长40min左右;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百度网盘、微信收藏等等地方囤的“知识”在慢慢变少,松树病有所缓解;信息源开始精简取舍、分类;不会再用的东西全部扔掉;弱需求的东西尽量不买;刻意杜绝“无用社交”开始的可能性,把“社交的自己”慢慢变小,回归到自己觉得舒适的状态……
开始整理自己的学习、生活,以文字的形式获得内心的踏实、安宁。有道云:工作相关的知识库;印象笔记:我的生活、百科知识库;微博:记录生活日常和零碎想法;简书:完整内容的书写平台。无法通过文字、语言输出的东西,是自己没有内化的东西,弃之,一点儿也不可惜。
断欲断念,很佛系的一年。
向内观自己
2018年留了比较多的时间给自己,一来比较闲;二来受《得意忘形》的影响;三来遇见了海珠:一个跟我各个方面都有意见不一致甚至强烈冲突,讨论一件事能连说五六个小时的舍友。
这一部分太复杂,就不细说啦。比较大的收获有以下几点:
- 了解自己的情绪,开始分析自己的“情绪机制”;
- 探索与自己相处舒适的状态,尝试接纳自我;
- 思考what really matters to me;
- 他人与我的关系(意外发现“社交”对我来说其实是个能量减分项,“独处”更能自我赋能);
- 看待世界角度有所不同:更愤青了,更悲观了;也更加懂得心怀“给世界多一分温暖和善意”信念的人是多么艰难,多么值得一个拥抱。
自我觉察,很坦然的一年。
2019新年愿望:种一棵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