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才读完的一本书,当初参与读书会大家在推荐读书书目时就让我印象很深的一本书名。因为我真心觉得养娃真是一个挑战,他会让你把自己多年为人处事或与父母相处的经验打破,让你不断去反思,让你心甘情愿为之去改变。
娃在每个年龄段(更甚者会每天层出不穷的给你提出难题),如何更好的应对成为了作为父母的我们的需要去修习的一门必备功课。
在我的记忆中我妈对我是十分严格的,就是那种老式养育孩子的方法,我妈其实蛮信奉“不打不成材”的,极少有表扬或者鼓励;我爸则属于那种“老好爸爸”。以至于在安静老师的正面管教课堂上安静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具体问题记得不大清了,请原谅)但大意是到现在为止你的人生中对你影响(帮助)最大的人是谁?感觉就是那种人生导师般的存在的人物。当时听完安静的话在静下心思考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就出来了,真的当时有种特别特别伤心的感觉,想想父母本应是我最亲近的人,最了解自己的人,可是父母却没能成为那个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那一刻我更坚定了我不想重走父母之路,我想和我的宝贝建立更好的链接。PS: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个小插曲,我儿子让我看书的同时读给他听,还问我“妈妈你为什么看这个呀?”我就说“那是因为妈妈想成为你的更好的妈妈,想和你建立更好的链接”,正好我妈听到了,说了句“你和你儿子的连接还不够吗?就差没长在你身上了”…可能绝大多数的老人都这样认为吧认为父母和孩子的连接就是我在你身边足矣。(其实我妈现在是有改变的,至少从我生完孩子,我妈陪我一起带孩子,我出差时她帮我照顾孩子,我可以看到和听到她对我儿子的表扬,但同时也把老一辈对孙辈的宠溺展现的淋漓尽致,不吃饭追着喂,要啥买啥,光说我给孩子买东西殊不知她比我买的还多…
为了和孩子建立更好的链接,为了成为更好的妈妈成为了我育儿路上学习的动力。本书中很多举例的情形或多或少都遇到过,看书的时候有过反思,当初我在遭遇儿子抛出的这个问题时绝大多数的时候似乎是有些简单粗暴了,其实我还可以做到更好,甚至可能会把当时的结果所改变。(虽然有些时候大脑盖子仍然容易打开,但学习知道一些过后总归会提醒自己一些,即使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没能处理好可是会及时在事后想通的快些,做错的事也会更快的和宝贝有沟通)
需要提醒自己的有如下
惩罚与奖赏:话说谁现在没或多或少的用过这2个方法,大棒加胡萝卜,现在宝贝还小还未能完全看到如书中所诉的惩罚带来的种种后果,但想想也是随着他的渐渐长大,成长期青春期的到来,谁都不敢保证哪些惩罚带来的不好的后果是否会发生?做父母的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好,谁又不希望自己成为和善而坚定的麻麻或者爸爸。但有时度的把握似乎真的有些困难。
利用自然结果和合理逻辑结果:不要经常用逻辑结果去影响孩子!
不要可怜:即使有理由,可理解,怜悯也是有害的。孩子是非常敏感的,我们产生的任何情绪都会被他们感知。有时宝贝摔跤或着被磕磕绊绊的时候,作为大人的我们如果去说哎呀怎么摔着了呀,伤着了没有呀?这时娃无论伤没伤着都会开始哭哭啼啼,而当我们不去理他(在看到没啥伤或者没流血的情况下)或者是说“自己爬起来,你很勇敢的”娃也会像个没事人一样,爬起来后该干嘛干嘛!
提出合理恰当的要求:有时总觉得我们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很正常呀,为什么孩子不能够做到?是否想过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呢?(自我反省)
“和”孩子说话而不是“对”孩子说话:“和”代表了一种平等,是大家共同来思考找到解决方案;而“对”更多的是一种命令式的,是把我们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不存在平等。当拥有平等对话时很多问题是不是都可以都迎刃而解?有时宝贝的解决方法可能比我们更有效,直接。
加油吧自己,为了宝贝也为了自己。为了我们娘俩之间更好的链接,妈妈一直在也一直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