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春给我发来信息,说她最近想通一件事:以前认为自己就是对的,别人如果不同意自己的观点,就会生闷气。现在发现以前太狭隘了,一件事情有多个立体面,她要尽可能去发现还有哪些可能。并且给我举了几个例子。
阿春是学无线电的理工女,修插电板,接电路,那是信手拈来,不费力气。但是除了专业课的书外,她很少读其他书。
她的性格有点钻牛角尖,所以经常和单位的人发生冲突,好几次离职都是因为吵架被人投诉。她还振振有词,那些人都不干活,只有她在干活,凭什么不能脾气大点啊。
我听了真是无语。所以她能现在转变观念,我非常惊讶,也替她高兴。其实这些道理她早应该懂的,而不是到现在快四十了才幡然醒悟。
我觉得这与她是理科生,阅读量太少不无关系。阿春是农村一路考上来的孩子。在大学之前,家里没有条件供她读课外书。上了大学,功课繁重,她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所以她的知识结构很单一,心理水平也相对幼稚。这么多年发展缓慢。
我想起了另外一个理科生,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投毒者林森浩,这位学业优秀的医学硕士,因为自己的敏感多疑和狭隘,对同屋室友投毒以至于毁灭了自己的前程,也毁了两个家庭。他可以做到一年发八篇核心期刊论文,可是他在和女孩子相处上过于敏感,同学也不愿意和他接近。他在监狱关押期间,读了不少文学书,比如《复活》。他在给父亲的信里写道:“请将我写予你们的书信给我的兄弟姐妹们看看,告诫他们要多读书,开卷有益。请将我银行卡中剩余的钱用于购买一些书籍,置于家中,供兄弟姐妹及他们的后代阅读。从小养成一个阅读的习惯并终身坚持,不会差的。”
显然,林森浩在书里找到了一些慰藉,一些启发,他后悔自己没有早点读这些书。
事实上,他们两个只是中国理工科学生的缩影。大批理工科学生,毕业以后从事金融或者IT,赚到了钱,成了中产新贵,可是他们的内心是迷茫的,贫乏的,他们不知道除了换大房子,换好车,还能有什么追求。
这就出现了北大的学生常洋洋得意地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的,有技术的人往往比不上有智慧的人。而智慧往往是从阅读中得来的。无论是哲学、历史和文学,都是精神的滋养,心灵的慰藉,让枯燥的生活有了艺术,让贫乏的心灵有了想象的空间。
而阅读习惯的养成,还需要从小做起,听闻现在中小学语文教材已经改革,倾向于深度理解,不拘一格,这是让人振奋的消息。
而对于已经成年的我们,阅读的习惯就要刻意培养,常去书店,看对自己有启发的书。听人讲书,也是一种渠道。读书是一辈子的事,现在开始,正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