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若雨可岚
日更,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实在的难呢!就像跑步,让你一天跑2公里,这没什么难得,可以完成。让你连续跑一个礼拜2公里呢?哦,我咬牙可以坚持。那,一个月呢?大概可以吧。一年呢?哦?算了吧,我还是再睡会吧!
我写文章,一般是即兴之作。因我向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写作习惯,就是不喜欢动笔写文之前,去做列提刚,打草稿的准备工作,也没有在写文后,再去斟酌修改几遍。这一独特习惯,是写作之大忌,今后我要慢慢去改掉这不良习惯。故此,我的这篇直接在简书上匆匆写出并公开发布的文章,一定会存在考虑欠周到、不成熟的观点,甚至表述上也有许多不严谨之处。不过,大部分读者只是随便浏览,并未真正去细读我的文章,更不可能去深究我的观点产生的来龙去脉。唯有这么一位简友是认真阅读了我写的文章,并且和我有了共鸣。
写文章,除了有才能之外,写作状态或者说写作情绪真的相当重要,它就像出水口一样,如果被堵塞了,才华再浩瀚也无法流动。在写文章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经常会有这么一种情况:本来突然的兴起或者遇见什么找到了写作的劲头,但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突然兴趣就像断了电一样,没有了,写文的劲头蔫了,所以我的简书里的“私密文章”保存着许多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的残次品,我戏称它们为“残疾文”。
回家拿到手机的我每天坚持写一篇文字,不管写的是什么,最大的好处是自己在慢慢地发生变化:思考能力在提升,理解能力在提升,心态变得越来越成熟,信心变得越来越强大,执行力变得越来容易掌控。这一切都处在渐变的过程中,为了每天更进步一点点。
很多时候写作并不难,难的是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微信的时代,人们的阅读变得日趋碎片化,写作又何尝不是呢?人们在互联网上写作,喜欢追逐一个又一个的热点,最终攒下的却是一地的碎片,很难形成系统。
我很想快速写出阅读量高的文章,但却没有小伙伴那样熬夜到第二天去研究爆文规律的精神。我想写出大师们的手笔,又没时间去细细阅读和揣摩大师的作品。我希望自己的文章广为传播,但是除了简书、微信、微博、和QQ空间,其它的传播渠道我并没有去开通。
回顾我写的东西,文章结构不严密,表达流畅度不佳,信息增量不够,素材也不是十分的翔实生动。这和一篇好文章的要求相去甚远,从阅读量和读者反馈就可以看出。所以决定文章的阅读量大不大,传播效果还不好的本质,还是文章的质量。这跟作者用不用心,喜不喜欢没关系,只跟文章对读者的价值有关。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文学作品。那些作品,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人类文明长河中永放光芒。
关于为什么要写作,什么是写作,想到这个问题的第一时间脑中竟是空白一片。说实在的,我未曾考虑过,一直以来都认为写作即笔下的记录,这些东西可以是你的感情,你的所见所闻等等。总之只要是你写下的东西,多少就称得上是写作了。
用冠冕堂皇的话来说,写作即是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是作者的知识,感情等多种素质条件的综合体现。在实践中的培养和锻炼是写作能力提高的主要方法。文章是我们生活中一根不可缺少的纽带,是人们交流感情,传递信息和发展见解等的媒介。甚至可以说,必要的协作能力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
再看卡夫卡在《地洞》中的一段重要自白:“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停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杜户的地窖里面的一间里……然后我又回到我的桌旁,深思着细嚼慢咽,紧接着又开始写作,那样我将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啊!我将会从怎样的深处把它挖掘出来啊!”对于卡夫卡来说这更象征着一种与世俗化的外部世界的生活相对抗的一种内在生活方式,或者说一种内心生活,一种生活在个人写作中的理想化生活。
我有着一些朋友,他们沉迷于文字的态度是执着到有些偏执的地步,他们愿意为了写作用尽所有的闲余时间,愿意为了写作退学,前提是他们不一定会得到什么好处,坚守写作的一般都是在写纯文学,纯文学一般又很难发表。但他们依然坚持着。若是问他们为什么要写作,他们却只会淡然笑道,想写呗!
人有七情六欲。有生活,就有情感。有情感,就有作文。让自己的情感在作文中流露,那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