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遇到一些字和词,知道意思就是写不出来,比如“桀骜不驯”一词中的“桀”字和“骜”字,硬是让我想了好久,最后只得借助打字工具才写了出来。有时为了应急,某些字就是想不起来怎么写,脑袋就象短路一样,很是着急。回头想想,是识字少吗!这么简单的字,就算小学生也能轻松搞定,是水平低吗!好象也不是,怎么说也是大学毕业。究其原因,当是没有持续学和写而致。我们发现,自从参加工作以后,不管自己还是身边的人,除了工作需要外,就没有真正再拿起书本来读过,写也就更少了。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愿学呢?学习对我们来说到底有多重要?是我们已经学得够多,还是学习不能带给我们什么?就拿教师来说,个人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没有学习的动力,其二是没学习的氛围。前者是主观上的问题,后者是客观上的问题。主观上,在应试盛行的当下,为了个人教学成绩、为了高考,教师们不得不功利地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而学习又不能直接带来荣誉和成绩,自然也就会忽视自身学习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客观上,学校为了生存,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一度之地,一方面把过多的压力转嫁到教师身上,另一方面把工作重心始终放在教学质量上而忽视学习氛围及学习条件等方面的建设。提倡学习也就只停留在口头上了。由此看来,要想真正改变教师不学习现象,还得从教师和学校两方面下功夫。
一、教书不应只看成绩
从教师这个职业角度来说,我们一直把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职业道德最凝练的概括。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教师当拥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方能做学生的楷模。为师者如果只把自己的思想、价值停留在唯成绩、升学上,不能称其为师,顶多也就是拔苗助长的农夫而已。教学固然重要,因为“教师”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教”在里面,但别忘了还有“师”字在里面。如果“教”是教给学生知识和启发学生思考,那么“师”则是引导学生做人和生活,有过去人们所说的“师傅”的意思。育人先育己,如果不学习,教师的渊博知识和高尚情操从何而来!
让我们再回到前面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愿学习?是因为缺乏学习的动力!为什么缺乏学习的动力呢?我们搞教学提升成绩的动力为什么又那么足呢!是因为我们太看重利益和荣誉!因为有了教学成绩就有了一切。效益大于质量,把工业化的评价标准用到教育评价上来。用物质来刺激教师的教学,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教学成绩上去了而职业认同下来了,职业认同下来了也就导致职业境界下来了,职业认同和职业境界不高,也就必然导致我们不愿学习。所以,学习动力源于职业认同,职业认同源于职业境界,而职业境界源于自身学习。四者形成完整的链条,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发展得好,这个链条就将形成良性循环,否则就是恶性循环。
在美国学者艾得勒和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里,作者把阅读的目的归结为获得资讯和增进理解两种。获得资讯就是指通过阅读可以学到知识,增加知识面开阔视野,而增进理解则是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更深层次的讲,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去体会每个作者的观点和思想,通过别人的思想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两者结合起来,就是通过阅读去获得理论知识,有了理论知识的支撑,思想才得以形成和发展。所以,要想提高教师这个职业的境界和对这个职业的认同,唯有多读、多思,让自己从更多的阅读中不断认识和提升自我。除此之外,教师阅读还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润物无声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间接地提高自己的教学。
二、提倡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口头
每逢放假,学校除了给学生布置作业外,也会例行地给老师安排一些作业,诸如看书、写读书心得、写教学体会等。因为是硬性规定,所以假期结束老师们也就东拼西揍交上几篇,草草了事,年年如此。数量倒是不少,质量呢!不言而喻。对于这样的结果,相信是老师和学校都不愿接受的。对老师来说,好不容易有个假期,自然也就是我的假期我作主,凭什么要占用宝贵的休息时间去好好完成一些无用的任务。对学校来说,你拿国家的工资,端我的碗就得服我管,那么长的假期让你适当学习难道不应该吗?对这两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不尽要问,孰是孰非?谁对谁错?其实,在我看来,都对也都不对。从学校角度来说,谁让你平时不学习!既然你平时不学,也就只有假期让你学了。从老师角度来说,谁让你平时不给我学习的时间和条件呢!没有时间,没有条件,我自然就不会去学。仔细想想,问题并不是那么复杂,如果老师们平时自觉主动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学校也就没必要也不需要每次逼着老师们牺牲自己的假期了。反之,如果学校平时在抓教学的同时,能留点时间并营造好学习的氛围和条件,不把提倡学习只停留在口头上,老师们也就自然不会被动地去学习了。
记得莫言有一段精典语录: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机会永远是留给最渴望的那个人,学会与内心深处的你对话,问问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静心学习,耐心沉淀,送给自己,共勉。本人很喜欢这段话,以此作为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