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82,公孙丑章句上6-2》
今天是丙申年丁酉月庚申日,九月初五,2016年10月5日星期三。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一,什么叫怵惕恻隐?
怵,音黜,chu4,怵惕,是惊骇恐惧的意思,因惊而动。
恻和隐,都是痛的意思。恻,是伤之切。隐,是痛之深。
怵惕恻隐,表示了两个心理过程,一则是惊惧那孩子掉下去;二则是哀痛万一掉下去的后果。表示那急切而揪心的状况。
二,孟子接着说道,我为什么说人人都会有不忍人之心呢?比如说,人们突然见到小孩要掉入井里,都会产生惊骇之情。这不是思考计量反思教养这些过程得来的反应,这是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反应。这是儒家对人性的基本观点和出发点,而且,不管智、愚、贤、不肖,人人如此,统统都有,不属于儒家推崇的先王和圣人的独有人格境界,而是普遍的人性底色。
孟子接着说道,这么做不是为了结交那小孩的父母,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才这么做;也不是为了邻居朋友称誉他的仁德才这么做;也不是因为怕人非议,担心人们骂他见死不救、害怕背上恶名才被迫这么做。孟子说,这种情况下,感而遂通天下,人人都会这么做。 按照儒家常用的话说,这是情发于中,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良知良能,天理自然。
三,是不是这样就好了呢?是不是人人都是好人,从此天下太平了呢?
不是。
这只是开端,好的开端虽然重要,却不足以成事,必要扩充。
过去,我对此没有体会,一心勇猛精进,力求一得,以为得之即可脚踩基石,日久就能转换维度,乃至于登堂入室。经过N次的失败,才明白了这个扩充的道理。扩充不是目的论,扩充不仅是认识论,而且本身就是方法论,且扩充本身即是目的自身。
如何理解扩充的特性呢?
认识仁,居于仁。住进孔子的房子里,走孔子之门的大道,这是智足以识圣人,力足以走大道,这是智慧的开端,理性的启蒙。中国文化把幼学称为"开蒙",真是妙极了。
但是,既使学力已至,功深力厚,功夫也不能稍懈。功夫停了,偏离大道,一脚踏下去,不是花花草草,不是小沟小坎,而是一脚深渊,打回原形。所以曾子临终告诉弟子们:小子们,我要走了,现在我才舒了一口气。这之前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位曾子,就是领会了孔子一以贯之之道、每日三省吾身、留给我们《大学》的曾子。
扩充,也是保持,也是加深,唯独没有大功告成这一回事。有人说,使命没有完成的时候,使命不是用来完成的。用一生担当、用一生践履的才叫做使命。同理,扩充不是充满,扩充没有极限或者说限制。
扩充没有完成时,扩充是永远的进行时。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