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都挺好》--原生家庭会影响你不谈恋爱不结婚?
最近电视剧《都挺好》还是比较火的,被老同学推荐,看朋友圈发这个剧的也是大有人在。没有看电视剧的习惯就简单粗略的过了一遍,讲的其实就是原生家庭的喜和优。这个主题倒是一下子激起自己过年期间一些对于原生家庭的感悟。当时一直没有系统的落笔表达出来,的确是自己还没有彻底走出来,也不知道这样的呈现对于大家是否有益。
过年期间是最能让你再次面对原生家庭的时候,作为一个北上的异乡人,一年也就回家1-2次,也只有春节假期会在家住7-10天(而我大部分就是待个3-4天就出去旅行了),算是很长的与家人父母相伴的时光。
原生家庭到底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
为何会开始关注原生家庭这个问题,的确是自己再面临婚姻的问题,作为一个大龄剩女,自己不自觉的都会关注起来家庭的意义,而最直观的就是从自己的家庭原貌观起来。我们是一个重组的家庭,母亲在我三四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婚了。为争取我和弟弟的抚养权,姥姥姥爷也是大费周折和金钱才把我和弟弟争取过来。后来到我10岁的时候母亲再嫁和现在的养父生活在一起,我和弟弟也就跟随了母亲嫁入到养父家里。但是年少的我们和养父相处的不是很愉快,就连母亲也一样,毕竟是媒妁之言,没有了解的基础,需要的都是时间磨合。
养父在此之前没有过婚姻史更加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以现在的视角去看之前的养父应该是大男孩的样子,母亲是不工作的,所以一下子养父增加了三个人的开销,简直压力山大,脾气也会变的暴躁,也会埋怨母亲稍微大手花钱的事情,记忆里他们都是叮叮当当的争吵。
本就还没有建立多深厚感情的父女情在此就变得更加恶劣,“外侵者”、“欺负妈妈”、“爱抱怨”等一系列标签,让我对他更加的不友好。而对于生父,从父母离婚起我对生父是毫无记忆的,唯一的记忆是逼我坐在写字台写字,而我想出去玩,被生父严声禁止,那是唯一的记忆,但是他的脸始终想不起来。而再后来父母离婚后,姥姥就更加恐惧我们会被生父给偷偷带走,所以小的时候所有的教育都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也说了很多父亲的坏话。在我没有自我分辨判断意识之前,我对这两位父亲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而在后期,读书期间就做出了很明显的表现,不喜欢和男生一起玩,对男生都会有敌意,即使是追求者,给你送情书的人,帮你忙的男同学都会敬而远之,冷面对之。以前自己是意识不到的,也只有在此时,或是更早些,独自来北京读书后,自己也开始了恋爱、亲密关系、自创等渐渐明白,父母也是凡人,会有贪嗔痴,会有不完美,他们也是要做为一个人的状态存在,而不是神。
若是说原生家庭对于我们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我想是性格吧。
就是因为自己对生父和养父的不理解,不信任,导致自己在感情上极度缺乏安全感,所以性格变的很倔强,在面对亲密关系里的男性也是自尊心极强,换而言之也可以说极度不自信。生命本身就是平衡的,性格变的倔强就导致自我提高上就变得更加精进,当然也有可能变得及其叛逆,走向歧途。而我恰巧会去主动学习,在你小时候没有见识过的东西,自己都喜欢补给自己。补绘画、补经典读物、学习培植花卉、学习乐器(虽然技术还是一般)等,把大家公认为好的事务,自己小时候没有得到的事物都想给自己,会勤奋去赚钱,这样就可以不用张口去和父母要,从大学开始自己已经独立耕生,赚学费,赚日常开销,赚衣服、赚化妆品、赚学习爱好投入的钱等等。
再回归到自我对于婚姻的状态,我并不是一个非常渴望婚姻的人,对于特别亲密关系也是有些排斥。之前交往的男友他们都会认为我过于冷谈,其实是内心如火一般的爱他,但是我不会表达,像是表达了自己就变得矮了半截。我也不主动关心,也不会主动让他们明白我的心意,即使男友提出想见我父母,我都会心理咯噔一下,不行。虽然没有喧之口,但是我也没有带一个男友回家。
为何我不会带男友回家?
第一的确是还没有真的要到谈婚论嫁,第二我反思自己的确是自己怕他们不喜欢我的父母,因为我虽然爱我的家人,但是我好像并不喜欢自己的家人。这样的逻辑导致我认为他们也不喜欢,而这个原因其实占据的成分在80%以上。
出为何有些人不谈恋爱,真的是伤透了吗?
当然被伤透的不会一直不谈恋爱,只是需要养精蓄锐而已。而我有一个女性朋友,现在30岁,每次恋爱时长从来没有超过一个月,不,不应该叫恋爱,是相处时长。相当于一次恋爱也没有经历过,更别说亲密关系的建立。我说你希望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之前她说想要一个正常的。后来我们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以后,一次晚上我们聊个交流,她说她以前很自卑,因为她的父母总说谁家孩子好,她太傻,她不如谁,总是缺心眼等之类的。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她都认为自己真的不够聪明,不够漂亮,自己羞于恋爱。而后来自己慢慢长大精进,变成习惯先看对方的不够好。对于优秀的男士只敢幻想,没有勇气追求;对于差不多条件的男士看的却都是缺点。再佛家里讲“我们看到的都是自己”,再某种意义上我们看得并非是别人的缺点而是自己的,自己不够喜欢自己,所以最原始影响是否自信的就是原生家庭。
人生在此刻就是一场修行。
我在到来的三十岁的自己,我给自己了一个慢行程。去梳理自己内核,自己的一技之长是核,原生家庭也是我们的核。了解自己这件事情很难,但是为了活得更加踏实不是总在迷茫中,还是要试图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
对于原生家庭,只是我们出处,绝对不是我们的归途。但是若想把原生的痛不带入到以后的归途,我们还是需要去认识它,去修正它。
《都挺好》电视剧,名字起的就很有意思。我以前会有一个办法来避免痛苦,就是不面对,比如我在青春期我认为家庭不和谐,我就在寄宿学校呆着,放小假不回去,放大假躲到外婆家。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此刻眼不见,但是稍有时刻别人提及父母、家庭你都会自己心心底渗出毒气,去痛。若是你知晓他们不适,也会牵肠挂肚,只是在心里,行动毫无,最后还会怨恨自己。
经济学家总爱说“历史总是会重演”,那么我认为万事万物都是这样。
若是不把原生家庭里的痛在自己身上化解,也许还会重演。若是我还是学会亲密关系的相处,就如年轻时候的父母,叮叮当当一辈子,我的孩子是不是也会像我一样会变得不懂得如何爱人,也许是一样的道理。
从17岁来到北京读大学,第一年我还是很反叛,父母给我打电话我都不爱接,但是后来渐渐的自己开始接纳父母的不完美,开始理解他们的争吵,可能是自己恋爱以后也在反思为何总是和男友争吵了吧。我们总要当了父母才知父母不易,我们总是要自己经历了人间的恶,才知道人间的真情可贵。
有些事情不是一时可以解决的,但是要给自己种下这颗心,原谅其实就是和解自己,才会不知不觉中得到我们想要的善果。
不着急,从有意识开始。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