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到我族祖先从碾庄二房迁居岔河西桥头,以驮河为生。这驮河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驮河是有典故的。
早在秦始皇时期,在邳州西北部云坛山和西桥头山之间有一条河,因两山之间河宽而深,当地人们叫池水,又叫涧池。池水上窄下宽,窄水处有座石桥,名叫“倚桥”又叫“圯桥”,因两山相夹又叫“依山桥”和“夹山桥”。这座桥有可当心处,是用七块石头搭建的,三块大石头作桥墩,四块长板石铺在上面作桥面,当时也有称这座桥叫“七石二空桥”,听不明白的人就叫“七十二空桥”了。夏天河水宽了,可在桥两头摆放石块。是一块一块大石头排列起来的,为漫水步履桥,老人和小孩过河如不小心就会掉到河里。
西桥头的小埠山前有个庄叫张家楼,有个财主姓张,喂了很多猪,雇了个放猪的也姓张,名叫张良(也有叫张郎的,郎与良古时通用)。张良原先是韩国宰相之子,为复国仇,因刺杀秦始皇不成,隐姓埋名逃到下邳后不久来到张家楼的。(姓张财主盖的高大门楼以此称村)为了谋生糊口,才谋个放猪掩身的差事。他一年四季放猪,对猪管理很好,个个长得油滚肥胖,很讨财主欢喜。张良放猪时常在桥上,观山景看游鱼,见有老人小孩过河,他总是跑过去驮过桥或扶着过河,怕掉水淹着、摔着、冻着,大家都亲热地叫他张郎或驮河郎。
初冬的一天傍晚,张良放猪在桥上观山景,只见一位老人身穿麻布短袍,脚蹬圆头皂靴,胸前飘着花白胡子,颠颠抖抖地来到桥头,不住地咳嗽。张良见老人这把年纪,要是摔倒在桥下就麻烦了,张良正要走过去背他,老者便踉踉跄跄地踩石过桥了。他急忙喊:“老大爷,慢点走,我来……”这一声还未喊完,只见老人一下子坐在石头上。张良急忙跑到跟随前扶起他说:“吓着您了吗?老大爷。”老人用手一指说:“鞋子,给我穿上”。张良拾起一只圆头靴子,给他穿好说:“我背你过河。”
张良背起老人,踏着石块一步一步向前走,谁知刚走不多远,老汉嚷嚷:“我的鞋子,我的鞋子”。张良转脸一看,鞋子甩桥下泥水中,张良把老人放下,取下腰系巾给老人垫上脚板,下去把鞋子拣起来,擦干泥水,又给老人穿上,继续驮他过河。刚到桥中心,老人又嚷嚷:“鞋又掉了,快捞上来穿上”!张良一看,鞋正掉在涓涓溪水淤土边上,张衣伸手捞又捞不着,如果想捞到,自己的一只鞋就得湿,可老人直嚷着:“我的鞋子,我的鞋子”。张良宁愿自己湿一只鞋也得把老人的鞋子捞上来。他向前跨一步,一只脚踏在瓜皮水中,才把鞋拣上来,又给老人穿上,他驮起老人再过桥。老人在张良的背上心想:“这个后生,可教也”。
驮过了桥,张良把老人放在地上说:“老大爷,慢慢走好。”这时老人拍着他的肩膀说:“孺子可教也,我送你一样东西。”说着从怀中取出一本书说:“孩子,读了这部书,你就可以做皇帝的老师啦。”张良双手接过,跪上磕头,说:“谢谢您老人家。”老人扶起张良说:“苦读十年,你就会用着的”。张良问老人尊姓大名,家居何处?老人理一下花白的胡须,摇头摆手说:“不必细问,老夫居住在济北的谷城山下,黄石是矣。”
说罢,老者飘然而去,从此也没有见过他。
张良眼望老人走后,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书》,张良感到奇怪。于是便认真研读这部书。又十年,在村中结集百余人反秦复仇,在西去的路上,遇到反秦首领刘邦。张良被刘邦看中,封为军师随刘邦一起攻南阳、取咸阳,四年楚汉之战,打败项羽,为刘邦建立西汉,立下汗马功劳。
后来,池水叫猪河,南山张良读书的地方叫“读书山”,也叫明山。小埠山是他读兵书布画战术和集练兵阵的地方叫埠子山,又因他常去远望家乡和寻望老师的山,又称“登高山”。与黄石山隔河相峙的山,是他常住的地方,叫张子山。这些地方都因张良活动轶事而命名留传至今。
驮河于是在当地就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