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老师的笔在《谁在掠夺我们的脸》一文中显得有些犀利辛辣:
在《荷塘月色》的课堂上,新教师重点把握准确,带读的声音美妙,肖老师也沉醉在朱自清诗情画意的文字里,可转过头发现大多数学生目光里游移着嬉戏和漫不经心,他们的脸上没有显出一点专注和投入神情,回答问题时也只随意敷衍几句就相视而笑地坐下。
《流浪人,你若是到斯巴……》的课堂上,女教师真诚投入,对课文的研究也下过一番功夫,可学生在课上怪腔怪调,无半点严肃和真诚……
肖老师说,两堂课上,学生成了课堂的看客。他们的冷漠和麻木,让肖老师的心中填满了沉重和酸楚。
是啊!孩子们为什么对语文、对经典如此淡漠?
多少回,在课堂里看见:默读课文时,在课文旁边若无其事的画动漫;要求给课文填补白时,几分钟之后仍然只能捏着笔发呆;要求赏析句子段落时,反复重复着别人的观点;要求背诵时,几欲睡着……
他们提不起学习语文的劲,但是课余他们激情飞扬的讨论"王者",晚上,戴上耳机,哼着《勋章》、《荷塘月色》,摇头晃脑,手舞足蹈,作业本的字歪歪扭扭。
同龄的人都这样,我有什么不妥了?所以他们认为生活本该如此。他们心甘情愿在这浮躁、懒散的心态里卖醉,娇花失色,美人迟暮的感慨,只有那些在生活里长哭过的人才会有的。
沉迷在现代时髦元素里,浸泡在父母浓稠的爱里。
课堂的老师,与这些争夺能有胜算?
人生的意义感、生活的方向感,是在什么心灵里才能酝酿的?读过《平凡的世界》会知道即便今天的生活富有,也应有田晓霞那样的精神世界;读过《活着》,会知道今天的这个时代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应该心里常怀感恩;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知道逆境里的坚强,才是生活最好的解药……那些经典作品,是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昨晚读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的《孔庆东语文观》一文,他说:语文是一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语文所训练的,是人对一切文明符号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语文学好了干什么都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所以你必须以对待整个人生的态度来对待语文,才能学好语文。
孔教授也现身说法,讲他每日记日记,大搞文字游戏:写对联、填诗词、猜谜语,把语言玩的山穷水尽,大量背字词,背诗文,很轻松就将语文学的很好。
我们由上可以看见:先有对语文的意义的清晰认识,才有良好的积极的语文学习态度。课堂上漫不经心、鄙夷、不屑,根本原因是对自己人生态度的轻慢和玩笑。而有对人生的态度深入思索的能力,又基于人的语文的能力。因为语文决定了灵魂的质量的层级。
看着那些青春飞扬的孩子,课堂里眼中泛出的冷冷的光,想到这个语文与人生的"圆",我们深感肩上的担子的沉重。
语文老师自当自我剖析和自我提升。但更离不开整个教育系统对人格的合理和有效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