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硬着头皮尝试了一场欧文亚隆式的无结构团体,我又想做点什么,又觉得心里空得发慌,备课备了好几天都没个所以然。
临近开始的两天,我把知识点梳理了一遍,然后又做了一个流程式的整理。打印了两张纸,取了两张草稿,中午又出去换了一身行头,非常隆重又非常草率地进场了。没想到报名的人还蛮多,1:45的时候稀稀拉拉就坐满了人。自我介绍的部分就花费了比预计多的时间,所以我改变了策略,临时做成了内场和外场,内场的人刚好坐满一个圈。
简单介绍了欧文亚隆式团体的“无结构特点”,我们就进入了状态。一开始很沉默,有一个人首先讲了自己的故事,打破了沉默。紧接着第二个人讲述了自己的故事,紧接着有个人出来提问,把问题带到了理性和感性的层面,再接着进行了一些蛮哲学层面的探讨。之后又有一些互动。我尽量hold场,尽量聆听,但好像感觉自己有一点“没用”。不知道自己的这份“没用”有没有激发大家之间的互动的能量,反正那个过程整体还是蛮主动的,进行得也很流畅。只是有几个人因为有课或者约了医生,要提前先走。
最后结尾的阶段,给大家一个表达的机会,大家好像都在说一些对爱情的看法,一些高大上的,或者正确的看法。我成了计时人,掐点结束。
结束后觉得有一些遗憾的地方,好像是我这边主动输出的太少了,我怕给学生带去的收获不够。结束的时候有一个孩子留下来问我一个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其实我那个时候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忙着收拾,好像也没有给到他很好的回应。等到他走了之后,我会有一点后悔,觉得自己做得不太够。
qq里问了一个自己认识的学生要反馈,他给的意见也是人多了点,讨论来讨论去,还是有一些迷茫。我意识到可能因为这个话题比较广,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家只能做到“滑到哪儿是哪儿”。我或许可以更主动一些,带着大家来聚焦,而不是任意发散。结尾的部分,如果要改进的话,也是可以多一点反馈的。当然这些是我的初步想法。脑海里也有另一个声音告诉我说,想要尝试0做一些相对长程的,亚隆团体。
看缘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