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已经过去很久了。
其实我的2016无非就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一是实习,二是找工作,但这两件事似乎抵得上整个大学生涯经历的全部成长了。
2016.07期末考试刚刚结束,便踏入帝都的领土,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近两个月,时间转瞬即逝,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爱上了北京,也许爱上的是胡同里的故事,也许爱上的是名胜古迹的历史,亦或是每天大街小巷的人来人往,总之爱上了就是爱上了,没什么原因可讲。
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一个人生活,第一次感受这个世界的温情与冷漠,形形色色的人,彼此在为人生的这个阶段填充着不一样的颜色。
刚到北京时,和三个也在北京实习的伙伴住在朝阳区一家青旅,第一次住青旅,那家青旅的杂乱无章让我印象深刻,可是能和熟悉的人住在一起总是好的,会有一种不知从何而来归属感。
刚到北京的第一天晚上四个人去了传说中的南锣鼓巷,离我们住的地方很近,人很多,各种各样特色的小店和小吃,后来生活了一段时间才发现这里真的很北京,在一家叫“咂摸”的店吃了晚饭,好吃不贵,因为坐火车奔波了一天的缘故,这顿饭吃了很久,更像是老朋友换了个陌生的地方聊聊家常,吃完饭已夜半时分,巷子也还差一些没有逛完便打道回府了。
第二天下午直奔杜莎夫人蜡像馆,门票时不时有活动,到了才发现美团上的票买的些许贵了,蜡像馆在前门大街上,是一条和南锣鼓巷一样很北京的街,连井盖都别具一格,虽然是夏天,也有琳琅满目的糖葫芦,还有据说很正宗的全聚德,看了很多各界名人的蜡像,只可惜没有wuli凯凯,大部分做的都很逼真,连手指的关节都惟妙惟肖,为这些我所不懂的复杂工艺点个赞~
从青旅到公司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十点上班,为了安全起见不到八点便出发了,第一天上班的我就被地铁的景象震撼到了,本以为只是地铁上拥挤而已,没想到地铁口已经进不去了,保安强行维持着秩序,每过五六分钟会放一批人,终于进了地铁口,发现了一件很值得学习的小事,大家都是站在电梯右侧的,左侧留给很着急的行人,这是我在长春很少见过的。地铁站点队伍已排到不知多远,忽然觉得提前出发很明智,上了地铁后似乎突然明白前辈们说的一定要住在离公司近的地方,不要把时间精力浪费在地铁上是怎样的道理,那拥挤是我始料未及的,门口的人每到一站必须要先下去,让后面到站的乘客下来然后再重新上去,换了几趟线路终于到达目的地时,已经开始怀疑人生了。
早晚高峰的地铁真是可以把性子磨平的地方,很惭愧第一天上班就以一个十分不佳的状态见了大家,算是以后工作的一个教训吧,好在这一天可以住进另外一家附近的青旅了,告别了杂乱的环境,也告别了我的伙伴们,此后真的开始一个人的生活了。
最后定居在公司附近一个叫上地的地方,离工作的西二旗只有一站地铁,四站公交,三室一厅,每间4-8人的上下铺,汇聚了来自全国的志不同道不合的人,每天都有旧的人离开,也有新的人住进来,下班回来看着崭新的面孔,在客厅里漫不经心的闲聊,北京再大,也许终究还是容纳不下小小的我们。
和三环内的金融区不同,西二旗这里基本上都是朝十晚六的互联网公司。地铁13号线上总是有穿着T恤,或者格子衫,甚至是居家拖鞋的程序员,清一色背着带着各自公司logo的双肩包,整个13号线的地铁里,可能都是产品汪&运营喵。也有很多漂亮的小姐姐,有着精致妆容,背着轻奢的包,也有的依旧像学生时代蓬头垢面,厚底眼镜。即便有所不同,却都逃不过被人群推搡的命运,陆续在五道口、知春路、西直门下车或换乘。
西二旗大概是在四五环的位置一点也不繁华,这边的北京曾经是市中心的北京所不屑的北京吧,但是不甘落后的这里却由于一批批年轻公司的入驻,渐渐成为了北京的另一个中心,成为了我们外地人的北京。
L是我实习时的同事,也是我在这个城市的第一个朋友,也许因为人生经历太过丰富,总觉得他身上透露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沧桑感,在北京的这两个月与他相处的时间是最多的,他也总是不吝惜时间愿意和我这枚小小的实习生交流,无论多么不起眼的想法,都会给予我认真的回应,从和他的交流里我似乎看到了很多之前没有想过的东西,也懂得了很多工作中应该懂的事,我很感谢他。再见到他是在学校的招聘宣讲会上,从公司的食堂到学校的食堂,还是老样子。
S算是第二个朋友,缘分很神奇,我们从同一所大学来到北京的不同公司实习,在同一间青旅住了一个月,晚上一起看恐怖片,周末也曾一起出去闲逛,可以算得上是这间青旅里为数不多的老面孔,在异乡遇到同乡人是一件让人很慰藉的事。
Z是个雷厉风行的姑娘,每天下班都是在十点以后,还记得她刚住进来时和我说的第一句话:“一个人来这里你会觉得孤独么?”我犹豫了半晌点了点头坚定的回答:“会”。也许两个姑娘之间的小友谊就从这里开始吧,走在王府井大街上畅想着未来的样子,憧憬着将来的某一天还是可以这样携手走在某个城市的某条街。后来秋招结束并没有去同一个城市,恍然发现也许上次一别之后今生都很难再重逢了吧。
K是很特别的人,很有思想,对待问题总是有自己的看法,学管理的男生,但细致的逻辑却很符合理工科男生的气质,对各种知识的了解更让人觉得他涉猎广泛,我也算是一个敏感的人,所以对车站临别的告白并没有感到多么惊讶,但还是直白的制止了他将那四个字说出口。后来回到了学校,偶尔还是会联系一下询问近况,但有些事却再也没提起过了,缘分是很神奇的东西,有些事强求不来。
青旅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和大自己十几岁阅历丰富的Hr姐姐聊过人生,见过了登顶珠峰游览世界的大叔,还有刚刚考上清华的天才少年,以及给了我一次机会做雷锋的文艺姑娘,多年之后回首,也许这些才是这次北京之行让我印象最深的东西。
工作的第一个周末,约了老朋友去了798艺术中心,离我住的地方很远,但很值得一逛,只是,很多被称之为艺术的东西真的是我这种凡夫俗子无法理解的,比如这抖腿的艺术叫做“发烫的冰”。在这里第一次尝试了北京大街小巷很多馆子都有的桂花酸梅汤,特意拍照留念,特别喜欢的味道。
渐渐习惯了朝十晚六或者晚七甚至曾经晚十二的生活,也许因为互联网公司的轻松活力,我从没觉得北京是一个生活节奏很快的城市,幸运的我在这里的两个月也从未遇见雾霾,很享受每周末的走走逛逛,也很喜欢周一到周五充实而又忙碌的工作,更喜欢自己挣钱养自己的感觉,二十几岁的我希望经济快点独立,不用再等着家里的救济,而现在,这个愿望似乎马上就要实现了。
第二个休息日我选择了烟袋斜街,这次是只身一人,想去感受一下一个人走在路上的感觉,第一次尝试了冻酸奶,然后爱上了那个味道。就这样一个人吃着酸奶拿着手机边拍边走,竟然意外的走到了后海,后海很繁华,人很密,各种各样的酒吧,还有中国好声音的驻唱歌手的演出,北京就是这样,来到这里,感觉有些以前觉得很遥远的东西都有意无意间变的很近了。
被问过很多次这样的生活觉得孤独么?也许吧,每天在公交地铁上听见周围的人叽叽喳喳聊天的时候,下班回去房间又换了一批陌生人的时候,在外面吃饭一个人坐在四个人的位置,其余三个人彼此熟识的时候,会有一种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的感觉,我也曾问过一个朋友是否也是这样,他说不会啊,因为会有新的朋友,我追问,你真的觉得刚刚认识的人就会是朋友吗,他也没给过我答案了。
工作日的某天,因公到访中国传媒大学,还记得中传的广告学是我高中时期的梦想,终于有机会可以一睹芳容了,拍一下地铁站排留念!中传和我们吉大还是很不同的,充满着历史与文化,有很多展馆,书法、绘画、电影、历史…还有很多好玩的物件,比如冯小刚的导演凳,《归来》电影中的古老信箱,而且一些展馆中都摆放有能自习的桌椅,很有情怀的感觉。
再遇闲暇周末,和室友去了世贸天阶,因为是白天的缘故,天阶最具特色的灯并没亮起,有点遗憾,接着去芳草地闲逛了一圈便一起去看蓝色港湾的柯南20周年巡展了,并不是多么火热的柯南迷,可能因为当初你喜欢新兰之恋,所以也慢慢也喜欢上了吧,展览很不错,进门送了一个定制的本子,可以盖一些印章,设计了一个APP和现实结合的小游戏,过关了可以抽奖,抽到了一盒草莓味的糖果和一个纪念徽章,虽然其实是用门票钱换的但依旧觉得收获满满。
很荣幸在实习期间遇上了一年一度的Summer party,因为是实习生所以没有正式的工牌,曲曲折折好不容易混进场,作为一枚吃货当然是先领了好多吃的,意外惊喜是在某次回眸的瞬间竟然看见了厂长,只有一米之遥,厂长还是很年轻帅气的,盲目崇拜一下吧~后来陆续玩了好多玩的,看了好多技术,Party的节目也都很赞,有气质满满的巴西小姐,还有漂亮的张靓颖和周冬雨姐姐,但节目中最亮眼的可能是某位RD哥哥的现场求婚吧,第二天就上了内网的头条。
最后一个周末去了故宫,这一趟来的很值得,来来回回走了三圈,看完了所有的宫殿,阴天,闷热,整所故宫里记忆最清晰的是延禧宫里的灵沼轩,一座建于宣统元年(1909年)的西班牙风格建筑,当时准备建造成为“以铜作栋,玻璃为墙,墙之夹层中置水蓄鱼,底层地板亦为玻璃制成,池中游鱼一一可数的玻璃楼房,”所以又称为“水晶宫”。但后来由于国库空虚,停工待建,成为一幢烂尾楼,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了,虽未完成,但仍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最后的最后,和两个要好的室友分别吃了饭,道了别,以王府井大街上的冻酸奶为结尾的北京之行结束了。
我是一名合格的帝都游客,在这里的两个月游览了所有自己想去的地方,很享受一个人在街上行走拍照的感觉,渐渐也不再对地铁站的换乘感到迷茫,越发熟悉这个陌生的城市,身边的人接踵而至,擦肩而过,但却慢慢不再会感到孤独。
经过精密计算,离开北京时,正好将交通卡刷到0元整,最终没有退还交通卡换回我的20块,因为那时总觉得自己还会回来这里。
一直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爱思考的人,觉得大学里多读些书,多尝试些新东西总是好的,前行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意外的惊喜,比如实习过程中对自我逐渐深刻的认识,比如各种比赛中收获的知识。
很多人问我,这次的北京之行究竟带给了我什么,仔细想了想,可能更多的是价值观的转变吧,从学校迈向社会的第一步,真正迈出来发现其实也没有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