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了书、懂了道理,依然原地踏步,答案竟然是5个字
抄书分享第11天:“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懂得了那么多道理,依然无法过好这一生?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圣人先师孔子就给出了答案: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短短的5个字中,包含改变的两大关键要素,一个是“学”、一个是“习”。
“学”,指的是学习这个动作,是指终其一生地从外界获取新的知识、经验和教训。假如把自己现有的知识比喻成一池湖水,通过学习这个动作,相当于打开了湖水的围坝,有进有出,保持流动的状态,盘活了这一池湖水,始终保持水的清澈和蓄水量,最终让湖水汇入大江大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习”,指的是实践这个过程,只有把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与实际的工作和生活进行连接,用知识去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学才有了价值,也才能让生活真正发生改变,以此形成正向循环,以学促行、行而有效,成果带动更深入的学习,学习、行动、改变,再学习、再行动、变得更好,每一天都像登山一样,在学习和实践的轮回中,最终走出了一座高高耸立的生命的山峰。
对于“阅读可以让人变得更好”的观念,越来越多地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大家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便捷,读电子书、网络平台听书、上网课、参加训练营,再加上线下的读书会领读、共读,学习的渠道越来越多,学习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但是,相当一部分的人,有了新的困惑,为什么学了这么多、投入了这么多的财力、精力,我的生活没看到有多大的改变?辅导孩子依然鸡飞狗跳,夫妻关系继续紧绷、原生家庭的痛仍然无法化解、事业前途、人际关系依然有无数搞不定的问题……
其实,难以改变的真正原因是——很多人把学习的指标,定义成“阅读量”,而不是在工作中的“提取量”,觉得“学了”就等于“会了”。
彼得·德鲁克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说过,
“书上没有知识,只有信息。”
“知识是在特定工作和行动中运用信息的能力。”
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能把你的所学,用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你读的那些,就只是信息,不是知识。
重读至圣先师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才有了更深的领悟:学,然后用;用,然后取得成就;成就带来喜悦;然后,我们走上一条乐此不疲的快乐学习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