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好好学习》活动已经进行很久了,可能有伙伴对于“共读”活动不以为然,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又不是一起上学的同窗,共读某本书的时候必然效果会参差不齐。
这简直是一定的!只是,如果共读的目的本身就不是要通过一起读书的方式去让大家步调一致的话,那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便成为了一种优势。你可以问道于先行者,你可以通过解答别人的疑问去笃定自己读书时的观念,同样,你可以从别人关注的领域中汲取能量,至少,可以增长见识。
而共读的最妙之处,并非在于切磋交流,而是在于领读者易仁永澄老师提出的心理表征学习方法。
我对心理表征的认知
什么是心理表征?在《好好学习》一书中有涉及却语焉不详。永澄老师解释为:
当你在谈论XX的时候,你心理浮现的那一幅画面。
以心理表征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是足以“秒杀”其他一切学习方式的学习方法。
认识永澄四五年了,很少见他说话说这么满过。不过既然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中强调了心理表征,认为是高手和庸才的关键区别;而永澄把心理表征学习方法视为超高能的学习方式;阳志平老师也专门为一本强调心理表征学习法的作品《刻意练习》做推荐序,那么,这个让人不明觉厉的词一定有他的道理。
心理表征,其实源自认知心理学,是指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表征是指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因此,它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代表客观事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这包含三层含义:
- 表征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的呈现。
- 表征意味着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了加工。
- 表征需要个体根据客观事物,进行心理活动。
所谓“表征是当你在谈论XX的时候,你心中浮现的那一幅画面”,不是说“一幅画”就是表征,而是说“当你谈论XX时,从心里浮现画面”这个呈现方式本身是心理表征。即:你是怎么认知这个事物的,你怎么理解、怎样呈现出来的。对于永澄老师和成甲老师似乎都强调画面感,而我个人感觉,眼耳鼻舌身意,都可以感知。因此,色声香味触法,都可以称得上表征。
五光十色的画面感,一曲音乐的节奏,一抹惊艳的幽香,一口香醇的美酒以及滑腻轻弹的触感,都可以是自己认知某个事物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本身,其实是一种认知方式罢了,并非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但是,了解这个概念,并学会用这种方式去学习知识、技能,则会更加容易上手,更加印象深刻。这才是易仁永澄和成甲老师等知识专家真正想要教给我们的东西。
如何用心理表征的方式检视阅读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有一种阅读方法叫做检视阅读,可以教会人们用1个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快速阅读一本书。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这样“刷书”,往往记不住,因此没有用。实际上,检视阅读的目的是在“挑食”,快速萃取书本中的框架和精华,以便决定是否有必要投入资源和精力去深入分析阅读。
如果我们在检视阅读中增加心理表征的因素,其实可以实现三个目的:
- 1、增加维度,读过的A书是物理,把握低速力学规律的;读过的B是法学,把握人类学本质规律的,这些都是本质规律,读过的C书是……,提炼出本质的东西可以更好的解决你的问题,增加能力。这叫做萃取
- 2、强化理解,很多书涉及的内容都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但他这本书可能关注的点用了一个或若干关键词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你可以找到他,然后更快速的理解。比如一只大螃蟹(不管威海梭子蟹,上海大闸蟹还是达拉斯加帝王蟹)你知道它的结构,从腹部揭开,就比较容易吃到肥美的蟹黄蟹肉,如果从钳子啃就会咯到牙
- 3、融会贯通,增加心理表征的因素,可以在检视阅读的层次考虑主题阅读的因素,让你在今后精读的时候更好的消化吸收,不吃坏肚子,何乐而不为捏?
心理表征阅读的主要关键点,就是围绕读者对一本书的认知,确定自己是否真正形成印象,并和已经掌握的知识相关联起来。核心要素有四条:
- 抓住关键。合上书本,这本书在你脑海中形成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剧情(如果是小说的话,什么样的人物能浮现在你面前)
- 串联重点。你能否复述出关键情节/关键知识点?(三至六小时以后复述效果更佳,因为那时候调动的是你的长时间记忆)
- 形成画面。这些点如何构建出这本书的知识体系/关键情节的?它和你之前学到的/关注的东西一起能否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 价值呈现。对你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主要在于打通了你的哪个点/颠覆了你XX认知/解决了你XX问题?
对《好好学习》第三章学习的心理表征
那么,对于《好好学习》第三章节,我如何用心理表征的方式去学习呢?
一个关键点
从整本书上看,这个章节是核心。因为整本书的关键是“临界知识”,这个章节关注的就是如何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所谓学以致用,那么这个章节就是之前谈到过临界知识如何好、为什么一定要好好运用临界知识成长发展以后,真正告诉你怎么用的章节。
五个关键词
在怎么找的部分,作者在123页至126页中,提出了自己寻找临界知识的四条经验。在怎么用的部分,作者在强调用刻意练习的方式去熟练打造自己的临界知识,解释、解决和预测问题,最后打造自己的能力圈。那么,如果用五个关键词来构建这部分框架体系,应该怎么做呢?
- 围绕天赋来寻找。关于寻找属于自己的临界知识,这句话的关键重点首先应该是属于自己,所谓属于自己,就是依照自己的天赋、才干和兴趣出发,去找到自己可以精深训练的领域,探索本质规律,掌握临界知识。很多人抱怨说“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或者“我感觉自己没有什么天赋”,而真正的答案作者成甲老师说的很精彩——“天赋是需要去寻找的,而我花在思考’我的天赋是什么’这件事情上的时间,累计还不如一期《新闻联播的时间长。”
- 时间源头抓本质。所谓“时间源头”其实这个概念出自阳志平老师《追时间的人》,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原理的最原始出处,尝试用更本质更基础的原理去解释知识,这样更加容易掌握最底层的规律,而且更加容易和其他已经掌握的知识链接起来。当实在难以找到解释的时候(这一点我几乎不相信一般人能遇到),尝试自己充当这个源头,给出一个假设并不断验证。
- 时空交错刻意练。作者成甲老师,以及我的mentor易仁永澄都强调刻意练习的重要性,成甲老师指出真正把临界知识应用起来的关键就在于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的方式在于两个重复:一是在不同场景中对临界知识的重复应用;第二在不同时间段对临界知识的重复应用。
- 解释解决加预见。我们寻找和应用临界知识,应用他做什么呢?就是应用临界知识去解释这个世界,解决遇到的问题,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并做好应对)。成甲老师在书中强调:“临界知识的思想,核心是用更加可靠学科的研究方法、思想和结论来处理没那么可靠的领域问题。”这里的处理,包括解释现象背后的本质,从本质上解决当下棘手的问题(治本),以及预测不确定性的未来。
- 努力拓展能力圈。临界知识应用的成果,就是可以更快更稳妥的拓展自己的能力圈。作者提出这个能力圈的概念,说的是“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的,而且在这些领域里,你要比90%的人都做的好”。我不太清楚作者如何去评估超过90%的人,但我知道,作者强调的能力圈,在第二章已见端倪,作者强调刻意练习和临界知识结合应用时,指出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组合成更大的认知单元,不同单元之间构建框架,这时候已经在强调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打基础、划圈子了。成甲老师借用曾国藩的例子告诉我们,这叫做“结硬寨,打呆仗”,每划定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就牢不可破(比90%的人都做的好),然后一点儿都不取巧的慢慢拓展。我把这个理解为史蒂芬柯维强调的“关注你的影响圈”。
以上就是我自己用心理表征的方式,对《好好学习》第三章的理解和构架,这么理解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他解决了我一个疑问——为什么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所谓精进,证明已经掌握一些知识管理的基础,站在这个基础上去纵深,才能算是精进。而用临界知识这个概念,就是颠覆传统的知识管理就是整理信息,构建框架,产生作品的理念,用一个抓手(临界知识)去以点带面,告诉人们知识管理的本质,是对底层规律的发现、应用和价值呈现。这样,真正帮助我对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