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教材单元的“先行组织者”
4.立足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活动
。
通过高效的活动任务设计,促使学生在 低阶到高阶的思维活动中主动获取、理解、应用相关 知识和模型,提高结构化的认知水平,努力实现让素 养落地的教育目的。
“先行组织者”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奥苏贝尔(Aus⁃ ubel D. P.)提出的,奥苏贝尔认为新的学习资料与认 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应该建立相应的关联,才能使所 进行的学习有意义。[6 ] “先行组织者”的形式在教材单元中有各种各样,如在预习时起到指引性的材料,在 学习过程中起到提示性的信息;也可以通过设置一个 真实的生活情境、几张体现化学反应现象的图片、一 个具有驱动性的问题或一个兴趣盎然的化学实验。不过,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指向后继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搭建与新学习内容之间的“桥梁”,铺设必要的 知识台阶,从而减小新知识的学习难度
目前的学校教学多以“小概念”为目标,留给学生的探索空间非常有限,教师期望学生快速获得唯一或有限的正确答案,这使得学习成为获取知识的行为而不是拓宽思考的过程。而在威金斯的单元整体设计模板中,基本问题和大概念是相配套的。基本问题能引发与大概念相关的持续性思考,不断激活具体经验,达成深度理解,比如,“语法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有语法,汉语的语法和英语的语法有什么区别?”“艺术有标准吗?”等,这些问题在以往教学中是被忽略的。
“大概念”学习注重引发学生真正的疑问和讨论,要求设计与“大概念”单元目标相匹配的“基本问题”。这种“基本问题”不以寻求固定的答案为旨归,相反,它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能够引发与“大概念”相关的持续性思考。比如,当学生认为绪论的作用是一本书籍的介绍,方便读者快速了解写作的背景和梗概时,教师立刻追问:“那是不是所有的书籍都有绪论?小说有没有绪论?为什么没有?”从而促使学生不断思考。
传统教学之所以无法促进学生的思考,恰恰在于把问题切得过小、过细,而且学生很快就可以得到唯一或有限的正确答案。“在前进路上,最大的障碍不是出现在我们毫无头绪的地方,反而出现在我们过于自信,认为已经掌握了正确答案的节点上。”判断一个问题是不是基本问题的关键在于“目的”而不是“形式”。以语文课为例,如果教师直接问“什么是构思”,试图引导学生回答自己事先想好的固定答案,那么这个问题就起不到基本问题的作用,相应的教学也不可能建立起“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