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非常怀念青海的茶园子,离开那里已经二十多年了,高原的茶园是否风景依旧呢?
我在青海出生,童年、少年时光都在青海度过。高原是多民族融合的地方,那里的人们性格豪爽,喝茶的风格也颇为粗犷。小时候,住在牧区,牧民们喝的茶都是用纸包装的黑色茶砖,叫做“茯茶”。喝的时候,取下一块放入特制的石茶窝里用石杵捣碎,可以直接用沸水冲泡饮用,叫做“清茶”。讲究的人家则要将捣碎的茶叶入壶加水慢火煮,煎煮的同时还要加入青盐,以及花椒或薄荷等植物香料,最后调入牛奶同煮,便成了香酽的奶茶。茯茶的茶叶叶大枝粗,茶汤为红褐色,味道浓厚,无论看上去还是喝起来都感觉十分过瘾。只是我那时候年纪小,不喜欢喝茶,看着这黑乎乎,砖头一样的东西,喝起来咸中带着苦涩,的确没什么好感。后来才知道,因为牧区高寒,牧民多以肉奶为食,必须以茶为饮品以助消化,而茯茶属于黑茶的一种,有很强的解油腻、消食、养胃的功效,所以便成了牧民的生活必需品。
后来,随着父母工作调动,我们搬家到了西宁,城里喝茶的风俗与牧区就完全不同了。西宁是一座比较悠闲的城市,城市里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茶园子,多是在街心公园或是山中的树林子里,陈设也十分简单:几张桌椅摆开,周围用帆布围挡起来,便成了一处典型的茶园子。大概是因为高原冬长夏短,人们格外珍惜美好的夏日时光,再加上西宁是有名的夏都,凉爽舒适,户外也无蚊虫骚扰,所以西宁人夏日里最普遍的户外休闲活动便是泡茶园子了。一般是举家出行,或是邀上三五亲朋好友,勤快的还会准备一些熟食、酒水之类的带着。在茶园子里喝的茶叫做“三泡台”,也叫“盖碗茶”,茶具由茶盖、茶碗、茶托三部分组成,茶碗口大底小,多为带精致花纹的白色细瓷,古色古香。茶的组成则十分丰富:有茶叶、冰糖、枸杞、桂圆、红枣、菊花等,有的还会加入葡萄干等各种果脯。喝茶时,一手捧茶托,一手轻轻用茶盖刮几下茶水,将漂浮的枸杞桂圆等拨开,露出茶水,送到嘴边呷上一口,茶清,果香以及冰糖的甘甜,感觉清爽可口。因为是一边刮碗一边喝,所以也称“刮碗子”。
盖碗茶里的茶叶是普通的绿茶或茯茶,虽是必不可少,但并非主角,就如同西宁人泡茶园子并不为喝茶,和亲朋好友相聚、聊天、休闲才是主要目的。因此,三五好友相约在茶园子,点一泡茶,几碟瓜子、花生,聊天、打牌、下棋,以及,无所事事。西宁人大方开朗,亲朋聚会兴致来了,便有人即兴高歌一曲“花儿”,于是,泡茶园子时,时常还有原生态的音乐助兴。到了日暮时分,天色渐暗,在茶园子里消磨了一天或半天时光的人们不会忘了将碗中的茶水喝尽,再将里面的桂圆红枣等一应吃进肚中,这才完成了“刮碗子”的最后一道工序,心满意足地和亲友告别回家。
九零年代,我去外地上大学,每年暑假回西宁,中学同学聚会都是约在茶园子,氛围好且性价比高。后来,在外地工作、成家、生活,父母也退休回了内地,回青海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但每每和同学同乡谈起青海,都非常怀念茶园子,怀念在茶园子里度过的美好时光。
这些年听说,西宁的茶园子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山庄、民俗风情园、生态园、农家乐等更为上档次的场所,这自然说明了经济的发展,可是,我还是希望,承载着我们美好记忆的茶园子不要消失,如果那样,该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啊!